王彥芳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河北省生態環境建設研究中心河北石家莊050051)
以塞罕壩精神持續推進壩上地區生態文明建設
王彥芳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河北省生態環境建設研究中心河北石家莊050051)
塞罕壩的秋季,天高云淡,層林浸染,疊翠流金,到處可見松樺爭霸、草浪滾滾、大雁齊飛、牛羊出沒的場景。有人說,如果你沒見過塞罕壩的秋天,就不要說見過最美的秋景。身在此地,感覺整個人真正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自己也是塞罕壩的一員。若不是歷史的訴說,很難想象55年前的這里卻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涼之地。55年來,塞罕壩人踐行國家賦予的使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信念,艱苦創業,以科學求實的態度不斷開拓創新,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營造起了全國面積最大的集中連片的人工林海。55年艱苦奮斗,55年執著堅守,55年頑強抗衡,三代塞罕壩人在這片熱土上揮灑青春,奉獻人生,譜寫了中華大地上不朽的綠色篇章。
塞罕壩機械林場所在的河北壩上地區歷史上為游牧民族的駐牧地,古稱“天閑芻牧之場”,曾流傳著“騎馬草濕鞋、落馬草來救,草坡不露土,草灘不見路”的諺語。清朝中葉以后,由于統治集團的腐敗,帝國主義的入侵,過度開墾和連年的戰爭,導致到新中國建立初,壩上已變成了茫茫荒原。樹木被砍伐,草場被破壞,土壤不斷沙化、堿化、退化,水土流失嚴重,成為首都地區風沙的主要策源地之一。近30年來,經過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等生態工程,壩上生態環境已有很大轉變,但生態狀況依然十分嚴峻,仍存在植被覆蓋度低、沙化風險大、湖淖干涸、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問題,生態文明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塞罕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范例,同時也給壩上其他地區生態建設樹立了一個榜樣。整個壩上地區應以塞罕壩精神為標桿,不斷提升壩上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功能,建設好京津冀防風固沙區和生態涵養區,持續推進壩上整體的生態文明建設。

55年前,國家的一聲召喚,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的369人肩負使命,豪邁上壩。三代造林者用心血、汗水澆灌塞罕壩的每一寸土地,從一棵樹到一片海,對黨和國家事業的忠誠之心是他們守護在此的根基,使命感是他們前進的動力。塞罕壩人勇于擔當,用實際行動兌現自己的承諾,踐行自己的綠色事業。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新時期的壩上人民依然肩負生態文明建設和造福后代的使命。壩上地區要學習塞罕壩精神,以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為使命,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事業,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折不扣完成好黨和國家交給的任務和使命,延續塞罕壩的綠色傳奇。
55年前,面對“塵沙飛舞爛石滾,無林無草無牛羊”的大地,塞罕壩人執著堅守“向荒山要樹,還我森林”的綠色發展信念,勤儉建場、艱苦奮斗,終將實現理想。綠色發展,是塞罕壩精神的根基。正是始終堅守綠色發展的初心,保持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才能持續推進塞罕壩的綠色事業。當前,壩上地區迎來新時期的發展機遇,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季奧運會、京津冀協同發展等,站在更高的起點,壩上人民應該依舊堅守塞罕壩那顆綠色發展的初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執著追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壩上地區要想發展就只有綠色發展這一條路,綠色發展不是經濟不發展,而是經濟綠色發展,既守住綠水青山又帶來金山銀山。守住藍天白云和碧水綠地,這是當代人的財富,也是后代子孫的財富。
55年前,塞罕壩人憑著一棵頑強挺立的落葉松,樹立起荒原可以變林海的信心。自信,是成功的源泉。自信讓塞罕壩人在絕望中找到生機,自信讓塞罕壩人在困難中找到希望,自信讓塞罕壩人在失敗中迸發重生的力量。雖然壩上地區土壤條件差,氣候惡劣,生態環境脆弱,但歷史上水草肥饒的壩上足以讓我們堅信,壩上還可以山更綠、水更多、天更藍,景更美。只要有信心,只要肯實干,以“釘釘子”的精神攻克一個個難題,荒原可以變林海,荒原也可以變草原,干涸的淖爾可以重現碧波。
55年前,塞罕壩種樹的成活率不足5%,然而塞罕壩人不放棄、不拋棄,耐心育種,不斷突破,即使經歷雨凇和干旱等嚴峻的自然災害,仍然屢敗屢戰,不言放棄。建林難,守護亦難,需要持久的恒心,堅守在望海樓上的夫妻,每十五分鐘一次的眺望,幾十年如一日的守護,才讓這片林海延續。生態環境恢復和建設是一項持久戰,塞罕壩林場的建設和守護已經歷了55載,而且仍將繼續。壩上生態環境脆弱,同時,自然環境較為惡劣,人類活動影響劇烈,生態環境建設之路勢必不會坦蕩。新時期的壩上人民要向老一輩的塞罕壩人學習,秉持耐心和恒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精神,扎根壩上,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科學規劃,不斷進取,持續推進壩上地區生態文明建設。
55年前,塞罕壩以北是茫茫大漠,往南是京畿重地,沙塵暴頻襲北京,369名熱血青年響應號召、挺身而出,擔起“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的職責。如今的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凈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作為北京、天津乃至華北平原的重要生態屏障,壩上地區對于首都圈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等方面起著特殊的生態作用。因此,壩上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系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更廣大區域的生態安全。把生態環境修復好、保護好、建設好,是新時期壩上承擔的歷史責任。壩上人民應不斷增強阻沙蓄水護京津的責任心,守護壩上,保衛京津,為實現京津冀地區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55年,塞罕壩始終堅持“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精神,完美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如今,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讓塞罕壩變成了中國北方的“綠寶石”。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新時期的壩上人民應該繼續保持并發揚塞罕壩精神,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持續推進壩上生態文明建設,為子孫留下更多的青山綠水。
2017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課題(2017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