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
(杭電信工學院浙江杭州310000)
統計學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
陶冶
(杭電信工學院浙江杭州310000)
統計學是高等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統計分析的原理和方法,這不僅有助于學習相關專業課程,而且為利用數據解決工作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但是對于許多學生來說,統計學相當難學,不僅有比較多的計算,而且建立在概率、可能性基礎上的思維方式簡直是高深莫測。經過長期的實踐,筆者發現應用案例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統計學的興趣有較為顯著的效果,以下簡單介紹兩個統計學的應用案例,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1 在案件審理中的應用。在民事和刑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統計方法經常被用來分析證據材料。在法醫領域,DNA測試已經顯示出非常顯著的作用。DNA測試中就使用了統計學中的假設檢驗:首先作出零假設——作為證據的DNA材料來自嫌疑人甲、備擇假設——作為證據的DNA材料來自嫌疑人乙,然后通過用似然比測算出來的結果決定是零假設成立還是備擇假設成立,最后作出判決,比如對指紋、筆跡以及頭發等樣品的匹配性的檢驗。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統計方法在法律事務中越來越多地被用于無法用事實證據證明被告人行為是否合法的場合。迄今為止大多數這類需要使用統計分析的案件都涉及到了種族問題。最有名的案例之一是1987年美國佐治亞州的麥克克雷斯基訴坎普(McClesky v.Kemp)一案,麥克克雷斯基已因謀殺被判死刑,但他依據一項有關研究提出上訴,訴稱在他的案件審理過程中存在種族歧視。這項研究由巴爾達斯主持進行,研究者們通過分析佐治亞州2000多個謀殺案件及其審理過程,考察了230個能夠表明審理過程不受種族因素影響的變量,得出兩點結論:一是被控謀殺白人的被告被判死刑的可能性(幾率)要比被控謀殺黑人的被告被判死刑的可能性大4.31倍,二是黑人被告被判死刑的可能性比其他膚色人種被告被判死刑的可能性大1.1倍。所以,被控謀殺白人的黑人被告很容易被判死刑。麥克克雷斯基的上訴以及其他許多表明死刑判決中存在種族歧視問題的研究,使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不得不考慮在司法程序中是否應該使用統計分析方法和統計學的研究成果。最后,由于沒有事實證據,最高法院以5票對4票的結果判定麥克克雷斯基敗訴。但從那以后,以統計規律和統計分析結果為依據的對死刑判決的上訴大量涌現,其中不少以勝訴告終。
2.2 在犯罪研究中的應用。早在19世紀,比利時著名統計學家阿道夫·凱特勒就開始把統計方法運用于犯罪研究中的定量分析。凱特勒認為:犯罪,就現象而言是偶然不定的,但在實質上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通過大量的觀察和總結能夠揭示這種規律。凱特勒對犯罪現象的統計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特別是在1829年以驚人的準確性預測出1831年法國發生的犯罪行為的總數和種類。由凱特勒開創的用統計方法研究犯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犯罪現象的規律性不僅表現在質的方面,而且表現在量的方面,犯罪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通過對個別的、偶然的犯罪現象的統計分析來找出那些一般的、必然的規律、特征以及聯系,從而揭示犯罪的產生原因、存在條件和變化趨勢,制定出遏制、預防、減少和消除犯罪的方針、政策與措施。由統計分析和測算探索在某一時期犯罪集中于哪類職業的人,哪個年齡組,哪些地區,哪個時間范圍,其集中程度如何,某些犯罪在今后一段時間里的發展趨勢。
在司法制度相對先進和完善的美國,不管是司法部門還是法學研究人員都極為重視對犯罪的統計工作。美國的犯罪統計本身也是隨著刑事實證分析的產生而發展起來的,實證分析要求犯罪學家對具有地區特征、體貌特征或者性格特征的犯罪進行調查統計,于是官方的犯罪統計工作應運而生。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犯罪統計的對象基本上都是犯罪案件和罪犯。此后隨著犯罪率上升和犯罪日趨復雜,犯罪統計的種類和方式發生了變化,特別統計的對象逐步轉向犯罪的受害者。1973年,由美國司法部主持、美國統計局進行了著名的“全國犯罪調查”(簡稱為NCS),NCS是一次抽樣調查,以犯罪受害者為主要對象,采用直接與其談話的方式,共有6萬12歲以上的居民接受調查。此后NCS又持續了三年,每半年就采訪一次,每年公布一次調查結果。NCS的結果比警方掌握的信息幾乎多了4倍,直接促進了美國社會對犯罪受害者的關心。美國的犯罪統計工作對制定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和進行犯罪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顯示出社會公眾對法律的服從程度、犯罪的傾向和趨勢,從而更有效地實施控制。犯罪統計已成為美國犯罪學和刑事司法體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