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筱明 黃志良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江蘇常州213000)
行業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發展的路徑與策略研究
徐筱明 黃志良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江蘇常州213000)
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就是人才服務,這也是高職院校辦學的根本所在。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不斷根據建設行業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及時通過專業行業專家委員會滾動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以適應市場對人才規格需求的變化。
行業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發展;路徑與策略
高職院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四大基本職能,特別是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已成為當前高職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學界也常把高職院校的“社會貢獻度”作為衡量一所高職院校辦學優劣的重要標準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由此可見,“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不僅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黨和國家賦予高職院校的神圣使命。
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就是人才服務,這也是高職院校辦學的根本所在。眾所周知,建筑業及其相關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江蘇城建學院”)地處長三角經濟帶蘇錫常版塊的常州市,隸屬于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1986年因為國家建設行業發展的需要應運而生,幾經變遷,沐浴風雨30年來,“任爾東南西北風”,一直根植于服務于建設行業“不動搖”。無論是國家級重點中專校時期培養的建設行業“精英管理人才”,還是五年制高職校時期培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甚或是升格高職院后培養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都緊扣一個“建”字。專業開發設置緊緊圍繞建設行業的設計、施工、管理、服務等上、中、下游產業鏈,幾乎覆蓋了建設行業的各個領域,且與時俱進,不斷根據建設行業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及時通過專業行業專家委員會滾動調整、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以適應市場對人才規格需求的變化。特別是近年來,江蘇城建學院更加重視產教融合,加大校企合作深度,除了“聯姻”特級、大型建筑、物業服務企業外,更是突破和創新了傳統意義上的訂單合作模式,先后與江蘇金卓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蘇州皇家整體住宅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世家裝飾有限公司等合作創辦了企業學院,與加拿大木業協會合作創辦了木結構建筑學院,為企業“量身定制”專門人才。
30年來,江蘇城建學院培養了一大批行業領軍人才和業務骨干標兵,他們活躍在常州乃至江蘇大地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有的走上了建設、規劃領域行政領導崗位,如常州市金壇區住建委主任陳建軍、泰州市規劃局副局長吳皓、徐州市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楊建勇;有的在建設行業里嶄露頭角,成為企業明星或勞動模范,如首屆常州十佳金藍領儲永堅、蘇州天堂居集團公司董事長孫小東、常州君安拆遷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劍虎等。不管是“身居要職”,還是“自主創業”,他們的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江蘇城建學院”的烙印。依托行業辦專業,根植行業育人才,這是江蘇城建學院30年來不變的“承諾”,也是其響當當的旗幟鮮明的辦學特色。
除了人才服務這一最基本的社會服務形式之外,江蘇城建學院始終堅持“開門辦學”,立足地方,為行業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培訓服務、文化服務、咨詢服務等。
在技術服務上,江蘇城建學院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師資優勢和科研優勢,以面向地方開展應用性研究為導向,以滿足區域或行業技術創新發展為目標,為行業企業提供各類應用性技術服務。除了“雙師型”教師參與行業企業建筑工法等常規做法之外,江蘇城建學院與常州市市政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常州信達房地產評估造價咨詢有限公司、深圳市斯維爾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蘇金梓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工程研究中心,開展行業產業課題研究和科技攻關。自主成立了甲級資質的建筑設計院、乙級資質的規劃設計院和甲級資質的咨詢公司,以及與深圳建筑科學研究院校企共建的綠色建筑技術咨詢公司,依托技術平臺,為建設行業、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咨詢、技術培訓、技術服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規劃設計院為常州、常熟、漣水等全省各地開展鄉鎮規劃技術服務,為江蘇新農村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培訓服務上,江蘇城建學院依托教育部、住建部確定的“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項目學校”和“江蘇建設行業第一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江蘇省建設職業技能城建崗位培訓站”等平臺,為行業企業開展各類相關項目培訓,如村鎮干部培訓、建筑業六大員培訓、二級建造師繼續教育培訓、職工教育培訓等。常州市城鄉建設局、常州市城市管理局、常州市園林局、吳江華衍水務公司等職工教育培訓基地均設在江蘇城建學院。此外,積極主動承擔常州市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江蘇省技能狀元大賽等相關賽務的組織工作,為行業企業、職業院校提高職業技能水平搭建平臺。特別是自2015年始,江蘇城建學院又緊跟建筑業轉型升級發展,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全省建筑產業現代化培訓重任。據統計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江蘇城建學院年均開展行業相關培訓規模超20000人次,各類技能鑒定超3000人才,占常州地方建設行業培訓規模份額80%以上。
在文化服務上,江蘇城建學院在吸收先進的社會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努力提升文化的滲透力和輻射力,以主動地與企業、社區聯合組織文化活動為重點,以組織師生開展送文化進企業、送文化進中學等活動為抓手,以將圖書資料、體育設施等資源共享和開放服務為基礎,促進和推動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互動融合。如公用事業系堅持每年組織學生編排文藝節目參加常州公交集團公司“紅五月”文化匯演,建筑藝術系送“禁毒漫畫”進施工工地,團委送“模擬法庭”進常州二十四中學、常州西藏民族中學,面向社會舉辦邊學斌老師個人書法展等。此外,江蘇城建學院還以綠色校園文化打造為藍本,成功申報獲批常州市、江蘇省綠色建筑科普教育基地,多次承擔常州市教育局組織的中小學生營地教育活動。
在咨詢服務上,江蘇城建學院始終將自身與常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捆綁”在一起。一是發揮教師思想智庫作用,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如人大代表教師提出“常州西進”建議獲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與時任姚曉東市長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四個西進”不謀而合;如民盟教師提出歷史民俗文化保護提案得到民盟常州市委采納,并付諸實施。二是發揮志愿服務主力軍作用,積極參與常州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創建行動。如青年志愿者走進社區參加“環保購物袋設計大賽”,走上街頭擔當“小小交通協管員”,走進常州客運中心扮演“春運大使”等。由此,江蘇城建學院還獲得常州市鐘樓區“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先進單位、全國鐵道團委“2015年全國鐵路春運志愿者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1]雷久相.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2(36):8~10.
[2]朱仁良.高職院校三產科技服務探索與實踐—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為例[J].職教通訊,2015(20):13~15.
[3]覃曼麗.高職院校增強社會服務職能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