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蓉
(海安縣農業委員會林果技術推廣站江蘇南通226600)
淺談海安縣穩定林木覆蓋率的對策
陸美蓉
(海安縣農業委員會林果技術推廣站江蘇南通226600)
本文介紹了海安縣森林資源現狀,分析了影響林木覆蓋率穩定的因素,提出穩定林木覆蓋率的舉措,為穩定海安縣林木覆蓋率提供參考。
林木覆蓋率;現狀;對策;海安縣
林木覆蓋率是指以行政區域為單位林木覆蓋面積與扣除大于10km2的湖泊水面及重鹽堿地等后土地面積的百分比[1]。海安縣以“兩沿三園”建設為主體(即沿路、沿水、工業園區、農業園區、農村家園綠化),以“三增”目標為核心(即林木覆蓋率增長、森林蓄積量增加、林業綜合效益增強),堅持依靠群眾、依靠科技、依靠創新,進一步拓展植樹造林空間,加強生態保護管理,加快林業產業發展,弘揚生態文化。林木覆蓋率是“江蘇基本實現現代化指標體系”中的一項重要指標[2],所以穩定并提高林木覆蓋率顯得尤為重要。
海安縣位于江蘇省東部的蘇中地區,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處,總面積1108km2,至2016年底全縣林木覆蓋率達25.07%,其中有林地面積27774hm2,特灌林地面積133.86hm2,四旁樹折合面積5169hm2。近年來,海安縣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強力推進重點綠化工程建設,2009~2013年,平均每年新增營造林1萬畝左右。
2.1 資源制約因素突出。海安縣是魚米之鄉,耕地面積小,林木覆蓋率就低。一、二級河道綠化是該縣綠化的重點難點,在二輪土地發包中,河道兩側20m內土地為農民的責任田和自留地,土地流轉和退耕還林難度較大;其它骨干河道兩旁可栽植綠化的面積也很少;溝渠大部分已經硬質化,單側也只能栽植一行。
2.2 地區不平衡性較大。通揚運河橫穿東西,串場河縱貫南北,縣境內土壤主要分為河北地區里下河水稻土、河南地區高沙土、河東地區鹽堿地3個類型。由于受面積、土壤、經濟、水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全縣3個不同類型的自然區,總體來講,河南好于河北、河北好于河東,已經有一半鎮林木覆蓋率超過了25%,仍有一半鎮達不到25%。
2.3 經濟發展與林地保護矛盾突出。近幾年來,林地因各種原因而改變用途,非法征占用的現象比較嚴重,造成林地資源的大量流失。目前全縣各區鎮大力規劃發展園區建設,開發區和高新區的成片林損失比較大,這將對全縣的林木覆蓋率影響重大。
2.4 農民植樹造林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老百姓都清楚,種樹需要花錢,并且收益較慢。有些群眾不愿意接受路旁栽樹,會故意損壞樹木,造成樹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低。農田林網植樹會對農田產生脅地效應,加劇了林農之間的矛盾。
3.1 重點突出,加快推進,增加綠化面積。以重點綠化工程為抓手,全面推進造林綠化,不斷增加造林面積。全縣農四路以上道路基本上做到路成綠化成,綠化率為95%以上。2012~2017年先后實施了沈海、啟揚高速公路(海安段)綠色通道建設工程6000多畝,10大道口景觀改造提升工程4000畝,新328、新204國道綠色通道建設工程4200多畝,海洋鐵路綠化工程1200畝,現代、精致、增綠、便民工程更新造林3000多畝,寧啟鐵路綠化工程6000多畝,353省道綠化工程4000多畝。
3.2 立足當前,加大扶持,穩定蠶桑面積。海安縣享有“中國繭絲綢之鄉”、“中國湖桑之鄉”的美譽,但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蠶桑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桑園面積從2007年的16萬多畝,減少到了2017年的僅8萬畝左右,海安縣高度重視,及時分析研判,采取強有力地措施,努力延緩桑園面積減少趨勢。促進蠶桑產業轉型升級,實施養蠶規模化、精品化、高效化戰略,建成大小規模的蠶桑標準化生產基地,扶持蠶桑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蠶桑生產效率,以穩定桑園面積。
3.3 創新舉措,加強管護,鞏固造林成效。一是落實管護責任。實施工程化造林、租地造林,對所有綠化工程,按照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進行招投標,落實中標單位管護期至少為2~3年,根據林木的達標保存情況,分年度按比例付款,增強施工單位的管護責任,工程期滿后,按照“誰擁有、誰管理、誰收益”的原則,落實管護責任;二是開展病蟲害防治。組織開展林業有害生物天敵防治與化學防治,減輕林木病蟲害危害程度,控制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范圍。
[1]DB32/T 2168-2012,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規程[S].
[2]曹國華,岳金平.常熟市提升林木覆蓋率途徑的探討[J].華東森林經理,2013,27(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