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安
摘要:在現實生活中,離別是一種常事,在詩詞中更是一種歷寫不衰的主題。本文對古代文人重視離別的原因進行淺析,從離別詩產生的自然條件、社會和人文環境和重人倫,盡孝道的傳統等主客觀條件方面闡述,從而梳理出離別詩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離別詩;離別原因;古代
古往今來,故國鄉土之思,骨肉親情之念,摯友離合之感,不知道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弦,離情別緒自然也就成了我國古代詩詞曲中反復詠嘆的不朽話題。古典詩歌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其中表現離情別恨的詩歌,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創成延續與流播接受方面,相對于人們研究的如火如荼的玄言詩、田園詩、邊塞詩等諸多詩體而言,都毫不遜色。人們如此火熱的關注并認真的研究的離別詩,古代文人重視離別,其發生及發展的原因究竟為何,值得我們討論。
一、自然條件
我國自古幅員遼闊,地形復雜不一,古代的交通極為不便,主要是交通工具與現在相比極為落后,有的只是畜力、車和船只,一步步來走近他們的親人,友人或是戀人;通訊也很不方便,只有靠那不可靠的書信來傳達人們之間的感情,有時候需要一個月,有時候需要幾個月,甚至有時候到半道就不見了蹤影;再加上古代的生活和醫療條件落后,“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人們在出行之前的好長時間,就要開始為他們的出行做準備,親友們都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每一次的離別都可能成為永別。因此,人們對親情,友情和愛情都看的很重,而并非像我們現在,科技發達了,通訊和交通都發展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了,只要經濟條件允許,打個越洋電話,甚至是買張飛機票飛過去看看也不是一件難事。而在古代就不同了,讓古人能寄情的就只能是離別時的各種難舍難分。
二、強烈的故土親族意識
在古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是建立在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了中國人一系列的獨特的文化觀念和心里意識,不論是社會生產或是斗爭,總是以家庭或親族為單位來進行,離開了自己的家庭和親友,當然,在一系列問題上就會因失去了支持而感到失落和無助。中國傳統家長制的封建社會中家族觀念特別深,因此人們也總是愿意長期與親族團聚在一起而不愿分開。形成很強的故土、宗族、親屬意識,當要分離的時候,難免為離別而尤為感傷。
三、重人倫,盡孝道的傳統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從古代開始就注重人倫,孔子早在《論語·里仁》中說:“父母在,不遠游。”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習慣,父母健在,子女不可遠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邊,早晚請安,問寒問暖,盡其之孝道,使年邁的雙親在晚年能夠含飴弄孫,為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父母享受天倫之樂,心里當然就有重聚輕離的思想。但是迫于情勢,還是要與親人分開,比如說有的想建功立業,光宗耀祖追求功名,懷揣著衣錦還鄉的期待;有的行商致富,追求富裕的安定生活;有的從軍,立志報效祖國;有的被貶謫,承受背井離鄉的思念之苦。親人之離別在感傷之余還帶著濃濃的責任和希冀,在表現對情關注的同時,也融入了溫暖和深情。離別在這個角度說,又成為廣泛的社會現象,讓很多人都無法避免。
四、為官離別
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當然,這些離別的詩句,使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去遙遠的人煙稀少的西北地區去做官的離別詩,但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改送別時酸楚難舍的情感,而是意境開闊,情調高昂,勸慰友人。以豪情敘別,不做兒女態,雄渾奔放,剛健開朗,一掃低沉傷感的情調,令人耳目一新。
五、貶謫離別
柳宗元的《重別夢得》:“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通篇沒有一個直接說友情的字,而無一字不是深摯的友情的體現。這一別,竟成為永訣,子厚早亡,留在了柳州,再也回不來了。我們讀來都會很感動,何況彼時的夢得呢?王勃的《別薛華》:“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詩不著意寫惜別之情,而用感人的筆觸,抒發了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這種別離是何等痛苦,更顯出這對摯友離別時濃濃的感傷之情。
六、戍征離別
唐代詩人陳子昂的《送魏大從軍》:“匈奴猶未滅, 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 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 惟留漢將功。”唐代的岑參的《送李副使真誠磧西官軍》:“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作者越過一般送別詩多訴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籬,直接提出此次西行“擊胡”的使命,化惆悵為豪放,在送別的詩題下開拓了新的意境。“只向”語氣恭敬而堅決。這既可看作岑參勉勵李氏立功揚名,創造英雄業績,又何嘗不是自己的理想和壯志呢?這兩句將詩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氣使后世多少讀者為之激動振奮。還有另外一首《武威送劉判官磧西行軍》:“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它沒有直接寫惜別之情和直言對勝利的祝愿,而就此地與彼地情景略加夸張與想象,敘述自然,比興得體,頗能壯僚友之行色,惜別與祝捷之意也就見于言外,在送別詩中堪稱獨具一格了。
各種的離別原因都表現出了生命的不自由,為了生命價值的實現,人們不得不承受時空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那些未知的恐懼,承受與親朋好友故鄉故土告別的感情折磨。這一切,都使別離蒙上了一層悲切憂傷痛苦迷茫的情調,使人們黯然傷神。
【參考文獻】
[1]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7.
[2]王世禛.分甘余話[M].張世林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3]王方俊.唐宋詞賞析[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
[4]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