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教育是地方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地方文化結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可以從兒童教育在地方文化場館建設中融合,充分發揮教育在地方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促進我國地域性建設的文化結構體系的完善與更新。本文對兒教育在地方文化場館建設中的重要性分析主要地方文化場館建設的基本作用入手,進行分析,實現我國地方文化體系的合理化分配。
關鍵詞:兒童教育;地方文化場館建設;重要性分析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的逐步完善,社會文化結構體系在地方建設的建設范圍得到擴展。兒童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實將兒童教育融合在地方文化建設中,可以優化地方文化建設結構體系,拓展兒童教育的社會范圍,推進我國教育形式的優化發展,也為社會主義地方文化結構體系的完善提供發展新思路。
一、地方文化場館建設的目的
(一)實現地方精神文化建設的引導
文化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額社會產物,文化從精神層面對社會發展需求的反映。實施地方文化場館建設,從經濟發展領域而言,是地方性整體建設完善的重要,地方文化場館可以作為當地經濟開發發展的新趨勢,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發展新動力。例如:建設地方文化場館,可以結合當地的民俗特色,開辟地方特色旅游經濟發展路線,促進我國地方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另一方面,地方文化場館建設后,可以作為地方開展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的平臺,成為地方對我黨先進指導思想學習的重要平臺。例如:某地區應用建立的文化場館[1],積極組織當地地黨員和群眾進行“三嚴三實”精神學習,充分發揮地方文化場館建設的作用。
(二)是地方發展歷史的重要載體
地方文化場館建設也可以作為地方歷史發展的文化載體,對地方發展中進行記錄和整理,進一步優化地方建設。例如:某地區應用地方文化場館作為地方發展歷史展覽平臺,實現了地方建設不同歷史階段的保留,促進我國地方建設結構體系的進一步全面性發展,最大限度的發揮地方文化場館建設的實際意義,推進我國地方文化建設體系的科學性應用,實現我國地域的特色發展。
(三)達到提高地方人民素質的作用
地方文化場館建設,是地方整體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地方文化場館建設,是可以政府和人群眾對文化發展的重視,從而發揮文化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提高地方群眾素質的作用[2]。地方文化場館投入應用后,為地方人民的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提供了新的途徑,同時也使文化宣傳的形式多樣化,是我國文化結構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的重要體現。
二、兒童教育融合在地方文化場館建設中分析必要性
(一)兒童教育是地方文化發展的構成
兒童教育是我國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性建設可以充分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實施兒童教育在地方文化場館建設的融合,可以為兒童教育的開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這與我國教育實施全面性改革,注重人才培養的多樣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促進我國兒童教育中教育資源的綜合應用;另一方面,兒童教育在地方文化場館建設的融合,可以充分應用地方歷史發展中的英雄先進事跡對兒童進行思想引導[3],不僅可以培養兒童正確的價值觀念,樹立正確的理想,而且能夠提高兒童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結合歸屬感,為我國教育在兒童中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正確的思想導向,為我國人才資源的培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思想發展新動力,推進當地教育體制的進一步科學性發展。
(二)兒童教育豐富地方文化建設
兒童教育是奠定人才培養的重要導向,實施兒童教育在地方文化場館建設中的額融合,可以豐富地方文化建設。兒童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是多樣的,這使地方文化場館建設的整體建設上要與多樣化的建設理念相融合,從而使地方文化場館建設形式逐步實現創新發展。例如:某地區實施兒童教育在地方文化場館建設中的融合,應用多媒體技術作為地方文化場館建設的重要手段,制作大型3D體驗館[4],對地方抗戰時期的發展場景進行還原,應用新科技手段實現地方文化場館建設的多樣化,靈活化發展,不僅使地方文化場館建設的教育意義加強,同時也使地方文化場館建設在地方建設中的作用大大增強,促進地方整體建設的完善性發展。
(三)地方文化場館的建設引導教育實多元化發展
地方文化場館建設中融合兒童教育,是推進地方文化場館的建設引導教育實多元化發展的直接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在過去的幾十年發展中的得到不斷的加強,文化在地方整體建設中的作用得到逐步加強。實現地方整體發展,重視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引導作用,應用兒童教育作為開啟地方人才培養的鑰匙,例如:地方文化場館的建設中為兒童設計不同年齡段的出版讀物,為地方兒童教育的課外教育開展提供了開展新平臺,豐富兒童的課余生活,促進我國地方性人才培養戰略的落實與實施[5];此外,地方文化場館建設中融合兒童教育,為推進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奠定基礎。實現教育融合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地方文化場館文化宣傳的作用,為促進我國地方文化結構體系豐富發展,地方整體結構的完善提供保障。
三、結語
地方文化場館建設是地方整體結構建設完善的重要體現,也是地區文化宣傳的重要途徑,實施兒童教育愛地方文化場館建設中的融合,可以豐富地方文化場館的內容,同時也為地方兒童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基地保障,為我國地方性整體建設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康麗穎.中國校外教育發展的困惑與挑戰——關于中國校外教育發展的三重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22-30.
[2]張艷國,胡盛儀,周小霞.農村留守兒童社會教育的發展趨勢研究——以湖北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為例[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9(03):57-61.
[3]韓克慶,武文青.中國少年宮的變遷與兒童福利的實現——以M市少年宮為例[J].東岳論叢,2012(07):103-112.
[4]呂曉昌,李衛東,王必琪.學齡兒童休閑運動教育狀況、影響因素及發展策略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06):5-10+25.
[5]宋嫻,劉哲.西方科學場館的教育理念及實證研究綜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09):24-29.
作者簡介:鄭俊(1983.08--);性別:女,籍貫:浙江省金華。學歷:本科,畢業于浙江師范大學,現有職稱:中級講師,研究方向: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