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琳琳 陳健
摘要:用企業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來探討研究員工工作倦怠的問題可以很好的解決企業內部一些問題,也會為企業的和諧發展與生存創造新機。
關鍵詞:企業社會工作;員工工作倦怠問題
一、企業社會工作概述
企業社會工作就是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于工業界(企業界)與工會,以協助企業員工、工會會員及管理者解決個人與家庭的問題、困擾,由英文名“Industrial Social Work”翻譯而來。事實上,企業社會工作與其它領域的社會工作(如家庭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等),并無很大的差別,所不同的只是其所實施的對象、場所不同而已。企業社會工作的主要對象是企業界的員工,實施的場所則大多在與工作有關的組織之中,如工廠,公司,工會等。但是其助人的本質是一樣的。林萬億人為,工業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實施于工業體系或工業機構中,透過工業社會工作人員與其它的相關專家的協助,增進員工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良好的工作適應關系,充實員工職業生涯的成就,提升合理而有效的生產環境。
對大部分人而言,工作使人得到各種需求和滿足,如經濟收入、生活舒適、自我認同等,同時工作場所也是人們獲得社會化及友誼的地方。由此可見工作對人們的重要性。但是,并非人們的工作就是坦途,一些個人或家庭及其它方面的問題會影響個人的工作表現,進而影響到工廠、企業、組織的運作,導致企業內部出現一些問題,如企業員工工作效率低,產品質量低劣,員工流動率高等。為了杜絕公司資源的浪費及人道主義的觀點,社會工作界應致力于發展企業社會工作,一方面提供人性的服務,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企業組織達成既定目標。
二、企業員工工作倦怠問題的探究與解決
企業是由其內部的員工按照一定的結構與規則組織而形成的,并以盈利為目的,員工個人能力水平的發揮會影響到企業整體的績效。企業若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就必須使員工的潛能被最大化的挖掘。但是,由于社會環境的復雜程度擴大化,以及人與人之間交往出現的一些障礙,個人家庭婚姻問題的干擾,或者企業本身激勵機制、制度存在的問題,就會使員工在工作中出現一些異常地狀況,或疲憊不堪,或萎靡不振,士氣低落,注意力很難集中,甚至厭惡工作,而給企業發展帶來困難,對此可以稱之為員工工作倦怠。
(一)案例
李太太是某公司的一名業務部經理,從她以往的工作經歷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名勤奮能干的經理。但是,李太太最近的表現卻屢屢出錯,給公司帶來了很大的損失。李太太講述女兒剛上初中,換了新的學校,由于成績和同學伙伴們相處的問題,經常顯得孤獨而抑郁寡歡。而李太太也有其他的身體、精神上的問題。這些都使她睡眠不穩,無法集中精力,以致她不能處理好所負責的工作,必須超時間工作以趕上進度,這樣一來又限制了她與女兒每天接觸交流的時間,甚至會給丈夫帶來很大的壓力,當李太太工作一天回家后,通常是三個人爭吵的開始。
楊先生在某公司上班已經有數年了,最初剛進公司的時候,他的薪資是在兩千元左右。當時在他看來這已經很高了,因此他的工作熱情也很高,工作態度也認真負責。但是現在楊先生卻覺得工作越來越沒有動力了,工作了好多年,每天都是重復同樣的內容,工資沒怎么見漲,而且公司還會時常加班,加班的費用也不會及時給付。結果他不再那么認真工作了,甚至萌生了跳槽的念頭。
(二)案例分析—員工工作倦怠產生的原因
案例1中的李太太不能很好的工作,或者說是對工作產生了倦怠,是由多種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結果。個人的客觀原因如身體疾病,主觀原因如精神疲憊,家庭親子原因,對女兒的過分關注等。最主要的還是家庭原因,而李太太又不能很好的解決,致使李太太與女兒和丈夫之間關系緊張,從而影響到她的工作表現,又將工作給她帶來的挫折與沮喪帶至家中,使問題更加復雜,從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實例2則是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而導致的楊先生厭倦工作。員工是企業的細胞,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而企業一旦失去了培養“細胞”的營養,“細胞”很快就會萎縮。在楊先生看來,公司已經對他沒有什么吸引力了,這種公司內在文化動力的激勵機制的缺失,使員工沒有積極性,加之領導者與員工了解甚少,與員工的溝通交流幾乎沒有,使企業的目標很難與員工相掛鉤,員工為此會遭受更多的挫折。
(三)解決方案 — 如何解決員工工作倦怠的問題
工業社會工作的產生與發展旨在協助企業員工解決個人與家庭問題,以實現個人與組織的共同的目標。據此,企業組織應根據具體情況設立專門的社會工作者服務機構,來給員工提供專業的服務。
專門的社會工作服務隊整體企業員工來說,可以起到指導、協調、預防的作用,更對企業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對于員工個人的服務來說,需要社會工作者運用細致而又專業的方法協助員工解決其存在的問題,以實現案主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其精髓在于“助人自助”。可以運用同理心、傾聽、心理社會分析、行為矯治、危機干預模式等方法來協助解決員工的問題。
與此同時Jorgensen也指出,預備進入工商服務的社會工作者,應該加念企業管理、經濟學、行政學、酗酒與藥物咨商等課程。蘇景輝認為社會工作者,除通盤的社會工作知識與技術外,亦應該具備勞工問題、勞工政策、勞資關系、企業管理、人群關系等知識。①
從根本上講,每個員工出現工作倦怠的原因是不盡相同的。因此,針對個人員工提供具體的社會工作服務才是核心的,企業應從政策上、方向上關懷員工。這樣,員工才會更有工作的動力,工作效率才會得到提高,工作倦怠才能被避免。
三、結語
企業社會工作不是一門全新的社會工作的領域,但隨著勞動人口的增加,企業組織的結構與形式愈趨復雜化,同時社會對企業發展的關注、研究也愈來愈趨向于人性化,也會越來越受到重視。企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與力量是不可輕視的。除員工工作倦怠的問題,還有企業青年勞工問題,員工心理健康問題,員工家庭婚姻問題預防與咨詢等具體問題都需要運用企業社會工作的協助來有效地加以解決和提供相關內容的服務。
至少現在看來未有企業設立專門的從事社會工作服務的機構,而國家和社會都應該給與重視。這不僅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同時創造有利的機會,使企業界意識到企業社會工作者能夠帶來的效益,使企業減少一些不必要的負擔與支出。同時,學校的社會工作教育要配合時代趨勢培養工業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服務與企業界,更好的促進企業的和諧生存與發展。
【注釋】
①蘇景輝.工業社會工作初探[M].輔仁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民國七十五年元月:67.
【參考文獻】
[1]蘇景輝.工業社會工作[M].臺北:桂冠社會工作叢書,1989.
[2]林萬億.工業社會工作[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
[3]臺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臺灣省勞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第七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4]蘇景輝.美國的員工協助方案[J].《社會建設季刊》第六十四期,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作者簡介:成琳琳,在煙臺南山學院工作,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學歷法學學士。
陳健,在煙臺南山學院工作,畢業于中南大學社會學專業,學歷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