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澎濤 蘆博文
摘要:以文人風骨刻畫的中國古典私家園林藝術對當代城市景觀設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對古代中國文人情懷與風骨等方面進行分析,從中提取設計元素,通過案例分析法闡述當代景觀設計原則與方法,從而使當代城市景觀尋徑古雅,達到景觀的場域性設計探索。
關鍵詞:古典私家園林;掇山理水;文人情懷;當代城市景觀設計
古典園林的興造向來與文人、士大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古人寄情山水、隱逸山林的載體,私家園林自誕生之日起,便承載了千千萬萬文人、士大夫對自然之美的雋永情思。“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唐.王維《輞川別業》)。在輞川別業的興造過程中,王維融情于景,將自然的山水納入園中,注重寫實,更重寫意,開創了寧靜致遠、簡約而溫婉的園林形式,成為唐宋寫意山水園的代表作品。
一、水石造景的理念與手法
古典私家園林又做文人山水園之說,可見掇山、理水兩種造園技巧在古典私家園林興造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效仿自然,以少勝多,有機融合
在水石的營造過程中,要考慮處理好水與石的相互依存關系,及地理、水文、天氣等條件對水石造景的影響。以網師園為例,在庭園內部空間有限的水池中,造出了湖泊蕩漾的效果。設計者很好的利用了江南地區季風氣候的特點,在營造園林的過程中,將上風處做掇山處理并修建樓閣,季風通過此處時風向微變吹向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效果。同時造園家對于庭園山體和水體的依存關系進行巧妙設計,駁岸往往被處理為階梯狀的疊石形式,即以層層底下的形式接近水體。
(二)以“曲”為全,藏頭收尾,欲揚先抑
中國傳統哲學觀以“曲”為全,古代文人雅士對美的表達是含蓄而內斂的,援引到園林的水石造景中則可用白居易《琵笆行》中的詩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來形容。雖然在掇山、理水處理程度上的比重有所不同,但都有著同樣的藝術規律,即游賞的路線都是蜿蜒曲折的,這幾乎是所有的古典園林中都具有的一種共同的特征,在有限的園林空間中池水、山徑無一不曲,也蘊含著傳統園林美學思想。
(三)動靜有致,虛實相生,繁簡有度
園林因水而活,在水景的營造中,造園者們對水面虛實與動靜的處理頗為用心。池水形成虛無的空間,將周圍的山石、樓閣、花木的倒影盡數吸納于池水中,同時鏡面池水的透明度較強,亦可作為觀賞水中游魚之用,靜中有動,虛中有實。曲水則形成虛實相生的空間,模仿自然山川中溪流的形式,以溫婉而平靜的運動方式流淌至下游。跌水則是在疊石過程中,有意做出高差,流水在流經斷層、凹陷的區域時,垂直地從高空跌落,撞擊在山石上,既有水聲,又有水勢,成為園林中最具聲色與活力的景觀節點。
二、對現代景觀設計的啟示
古典園林的營造,現代景觀設計更具有“時代性”。這里所說的時代性,不僅指構筑物材料的豐富,設計手法的多樣,更是指設計的出發點、立足點和理念等方面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
(一)生態性和可持續性
通過模仿自然生態發展過程,利用自然條件來構建新型結構的城市生態圈。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圖亞特.考恩對生態設計的定義是: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該定義著重強調了在設計過程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互利共生。此處的互利共生在設計手法上意指: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環、可再生、可持續。
其中,低成本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經濟成本低,主要為就地取材,巧妙地利用低成本的新型人工材料,以減少對自然材料的索取;一方面是環境治理成本低,體現在合理的場地規劃設計、豎向設計和植物群落設計,以尊重項目用地原始地貌為基礎,進行合理適度的豎向設計,用巧妙的手法弱化大尺度不合宜的高程差,減少大面積土方施工作業量,以尊重當地自然氣候條件為先導,進行合理的植物群落組織,改善局地小氣候。
低能耗。減少對材料、能源和人力投入的消耗。首先在于控制規劃場地的規模,規劃場地的規模大小由當地的經濟條件、社會需求和文化價值取向等因素決定。其次,在進行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進行風格定位和材料的選擇。再次,在施工過程中,合理利用材料,把握材料的規格尺寸,減少廢料的產出。最后,在景觀設施的選擇上,以節能、環保、堅固耐用為基本思路,這樣既可以減少前期的經濟投入,又可以減少后期維護成本。
低污染,在景觀設計中的低污染換個角度可理解為提高局地環境的自凈與自我調節能力和景觀系統對周邊環境的調節作用。那么,從設計理念來講,可以借鑒古典園林以“曲”為全,藏頭收尾,欲揚先抑的造景理念。這里,“曲”“藏”“抑”為關鍵字,可以理解為彎曲,藏拙和遮蔽的意思。換言之,就是豐富景觀在平面和立面上的層次感,使眩光、噪音、污濁空氣的傳播路徑復雜化,抑制其擴散條件。
(二)“多維度”設計和有機融合理念
景觀設計不僅要從豐富視覺層次的角度出發,還要綜合考慮景觀在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對人的感受的影響。“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從現代景觀設計的角度來看,“落葉滿階紅不掃”似乎也別有一番風味,落葉勿掃,保持生態鏈的完整性。基于以上考慮,在設計時可考慮落葉喬木(如槭樹科植物)的栽種,既可以增加秋日景觀的視覺層次,也可以豐富聽覺、觸覺方面的感受。
在設計時有意識的弱化景觀與城市道路的邊界,使景觀有機的融入到城市的肌理中。減少大型景觀工程數量,增加尺度宜人的微型景觀,并與周圍的建筑、道路融為一體,進而增加生態景觀界面與城市界面的接觸面積,使景觀設計在解決城市污染的問題上,發揮應有的效能。
(三)文化價值引導
現代人在紛繁嘈雜的城市中逐漸失去了古代文人雅士那幾分濃濃的隱逸情懷和對回歸生命本質的細細探索,但對山水自然的眷戀卻都是與生俱來的。現代景觀設計則更需要通過以視覺為主的感知維度,加以物化了的景觀環境形態,在人們的行為心理上引起反應,即所謂:鳥語花香、觸景生情、心馳神往。這也正是古典園林中的三境一體——物境、情境、意境的綜合作用。出色的景觀設計可以使人們透過自然的景象觸碰到內心深處那一顆古人所埋藏的對回歸自然,回歸生命本質的探索欲望的種子。
【參考文獻】
[1]計成.園冶[M].陳植注釋.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2]孟兆禎.中國風景園林的特色[J].廣東園林,2006(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