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標

2016年金秋丹桂飄香時節,《小別離》在浙江衛視和北京衛視首輪播出后,在天津、廣東、山東、遼寧四家衛視開始第二輪播出。首輪熱播,引發的話題凸顯在人們的眼前,而《小別離2》(又名《小相聚》)的出版,把主題從“走,還是不走”轉向了“回,還是不回”,這種“教育鄉愁”再次把對中國式教育的思考引向社會的多個維度。
《小相聚》一出版,其影視版權也被買斷。目前劇本改編已在醞釀和組織中,《小別離》續集將于2017年下半年開拍。
創作《小別離》的作家魯引弓,是浙江傳媒學院戲劇影視研究院的研究員,兩年不到,已出版12部文學著作,因取材視角獨特,其中11部作品的影視改編權被一搶而空。
22年后重返高校激發創作熱情
魯引弓,本名魯強,1994年于中山大學中文系文藝學碩士畢業,后入媒體工作,是位資深媒體人,曾擔任錢江晚報副總編輯、紅旗出版社總編輯、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數字采編中心總編輯。
2015年,他離開省級媒體,前往高校換個工作環境,并選擇了純粹的文學創作,浙江傳媒學院成為他的理想去處。
他說,這次選擇讓他開啟了別樣的人生。尤其是22年后重返高校的感覺,真的很受用。對此,他特別感謝“浙傳”領導對他的鼓勵,尤其學校的創作環境、學術研究氛圍,以及提供的種種便利,讓他重返高校后擁有了安心創作的空間,而校園的人文和青春氣息,更加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
正如他的筆名“引弓”一樣,“蓄勢”多年,一發而不可收,到“浙傳”不到一年,魯引弓一口氣出版了《笨男孩》《不在別處》《音樂會幾種開法》《同學會》《愛情課》等9部文學著作。魯引弓也因此被文藝界、影視界譽為“短跑型”作家。
他說:“之所以會成為那種短跑型的選手,因為一部小說,我一般都會在一個月之內把它寫完。我寫作節奏很快,因為有激情、有表達的欲望,這讓我的故事也充滿了節奏感。”
對外界關注他如此強勁的創作力量,他說這和以前的工作及積累是分不開的。由于此前一直在媒體行業工作,從記者做到總編輯,文字寫作成了一種日常習慣。在對人、對事有了一定的觀察和思考積累之后,就像擰開了的水龍頭,順理成章將經驗轉化為故事。這些積累也成就了他鮮明的寫作特色:聚焦社會熱點、描寫小人物、視角犀利、情感飽滿、富有暖心質感。
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小別離》熱播,不僅在市場上受寵,而且在暑期檔電視熒屏被仙俠、玄幻、偶像劇層層夾擊中,創下了收視率奇跡:單臺收視率共計有11天位列全國第一,網絡播放量累計高達46.8億次,搜索量位居百度風云榜電視劇榜TOP5,百度內地劇人氣榜第三,連續3周登上豆瓣熱門電視劇榜單,核心受眾年齡橫掃00后到70后。同時口碑也相當不錯,被譽為2016年的“良心劇”。騰訊視頻評分高達8.8,登頂微博熱門話題24小時榜,兩個主話題詞的閱讀量累計達到11.8億,成為“2016年現象級話題劇王”。
業界的權威評價也相當高。其中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小別離》的熱播再次證明,現實題材電視劇仍然是最具生命力與感染力的優質題材。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等專家認為找尋《小別離》成功的要訣,其實也是現階段中國電視劇發展的開拓方向——資本帶不來心靈上的幸福感,但現實的溫度、思考、情趣,可以充盈人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毛羽,在9月7日電視劇發展論壇講話中專門提到《小別離》是“溫暖而明亮的現實主義題材劇目”。
主流媒體整版報道由《小別離》引發的話題。《人民日報》認為“微觀上揭示了小家庭內部的價值觀碰撞,中觀上刻畫了多個家庭由于經濟基礎不同帶來的觀念差異,宏觀上折射了‘中國式教育的利弊得失以及中西文化的深刻差異。”這一觀點在眾媒體中頗具代表性。
跟著筆下的人物一路采訪萬里之外
《小別離》出版后,圍繞當下留學潮中普通人的各種選擇,大量聲音、信息、觀念蜂擁而至,由此故事、情感繼續醞釀和發酵。
于是,魯引弓買了飛機票,飛越太平洋,沿北美西海岸一路采訪,他在當地的大街、車站、學校,尋找那一頂頂“小降落傘”的身影。他說,“他們飄落在他鄉,獨自生長,當地媒體用‘小降落傘來形容這些孩子。”
在這里,中國留學生隨處可見,耳畔不時掠過普通話,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上交織著獨立和懵懂,讓人印象深刻,那懵懂背后明顯支撐著一個個小小的堅強支架。每一個小小的身影都隱藏著成長的心事,以及遠方那個家的沉重掛念。而在他們頭上,似乎都回響著同一段旋律,那就是《回家》。生活的糾結顯然不是非此即彼,除了學習的自由度、眼界的開闊、藍天綠地之外,文化差異、價值觀沖突、生存困境也橫在面前。比如,很多孩子住homestay,那些接收留學生的異國家庭往往不富裕,他們的家庭文化與這些離家萬里的孩子常有隔膜,并且許多人家對孩子的心理、飲食等并不上心……
除此之外,還有更致命的對親情的思念、無法擺脫的文化基因,它們以種種或細微或劇烈的日常沖突,將當代中國人前所未遇的“教育鄉愁”擺在面前。
這些都成了魯引弓創作的內容,關于留學生活的人物,70%到80%都有真實的原型。
寫了3個多星期,10多萬字的《小別離2》承接了原先備受關注的話題——三個普通家庭為子女出國留學奔波周折,無論在主題理念,還是價值沖突等方面,都有更深入推進:從“走,還是不走”,轉向“回,還是不回”;從三個城市家庭,輻射到大洋兩岸、中國城鄉的時代畫卷;從小人物日常悲歡,提升到“教育鄉愁”這一當下中國面對的嶄新命題。
主題闡釋人與現實的四重悖論
一氣呵成的《小別離2》,魯引弓做了個主題闡釋,即面對當前席卷的第四次“留學潮”,“小別離”想描述這樣四個悖論。
人與潮流的悖論。因為應試教育之苦,成長環境之艱,以及不安全感,許多人希望孩子能夠從容成長,送出去留學就成了一個潮流。但送出去之后,孩子們與家長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命題,除了文化沖突、價值觀差異,孩子們還將面對擺脫不了的身份符號、家國定義、文化基因,尤其還有那份對親情的思念,很多時候,他們心的方向,與潮流方向其實相異,而“回”也不是那么輕易的事。精神上,在哪里都淪為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