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甘泉
“六水合一”澆灌瀾湄“花開”
□ 文/本刊記者 甘泉

瀾滄江—湄公河首次領導人會議(圖片來源:新華社)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中國開國元帥陳毅50多年前的這首感人肺腑的詩篇情真意切地反映了瀾湄6國的共同命運與共同愿景。隨著2016年3月23日,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的正式啟動,終于將瀾湄6國的共同愿景從詩句照進了現實。
在不到一年時間里,瀾湄6國已經建立起包括領導人會議、外長會、高官會、各領域工作組會等在內的多層次瀾湄合作框架;以互聯互通、產能、跨境經濟、水資源、農業減貧合作的5大優先領域聯合工作組得到有序推進;以5大優先領域為基礎設立的45個早期收獲項目中,過半數已經完成或正在實施。6國合作澆灌的“瀾湄合作之花”正在競相綻放。
“要想富,先修路”,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的一句流行俗語,也是其實現經濟騰飛的經驗縮影。如今,中國這句流行的俗語也被應用在了奮發前進的瀾湄合作之中,主要著力點之一就是包括公路、鐵路、航運和機場等在內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硬件”連通在對接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同時,也為實現區域聯動發展和共同繁榮注入了新活力。
2015年12月2日,中老鐵路老撾段開工奠基儀式在萬象舉行,時任老撾國家主席朱馬利親自揮锨,為老撾歷史上這一最大規模的基建項目填土奠基。時隔一年后,2016年12月25日,中老鐵路項目在老撾瑯勃拉邦舉行了全線開工儀式,這是第一個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共同運營并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境外鐵路項目。一旦建成通車,必將進一步增強中國—東盟自貿區內的經濟聯系,也會為世界各國帶去更多方便與福祉。
作為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的中國云南省,共開通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25條,輻射老撾13個省市、越南6省市和緬甸境內140多公里。其中,昆曼國際大通道的建成通車將為服務貿易、跨境運輸、國際通信、勞務輸出帶來一定增長,也為中國、老撾、泰國三國間的金融服務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外資、外貿等方面都會得到大幅提高。
為滿足國際航運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進一步促進國際航運發展,中老緬泰共同編制了《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發展規劃》,成立了前期工作四國聯合工作組,共同推進航道二期整治工程的前期工作,為實施航道二期整治工程奠定基礎。中國政府通過“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為前期工作提供了經費支持。2016年12月18日,隨著船只在中國云南景洪電站的順利過壩,國際航運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這意味著從中國的思茅港到泰國的清盛港,這條穿越中、老、緬、泰4國、全長350公里的瀾滄江—湄公河航道,正式恢復全程通航。
除邊境線、湄公河流域線、公路線和鐵路線的“四線”可實現互聯互通外,瀾湄國家空中航線也四通八達。據悉,每周往返中國云南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航班達130多個,以云南為起點的航線覆蓋南亞、東南亞20多個城市。中國三亞將計劃再添飛往柬埔寨、老撾、緬甸等5條瀾湄國家航線,打造“三亞—瀾湄區域4小時旅游圈”。

湄公河沿線5國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重點對象。在瀾湄合作機制的框架下,中國愿發揮鐵路、電力、電子、能源、機械等領域的產能優勢,開展優勢互補,通過工業園區建設,構建跨境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幫助“湄公河國家”實現產業升級。
中國在湄公河國家投資建設的越南龍江工業園、老撾賽色塔工業開發區、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泰國羅勇工業園等已成為瀾湄合作中跨境經濟合作的示范項目。其中,越南龍江工業園完成了從建成伊始的“招商難”到目前園區完成開發80%,吸引了包括中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的35家企業入駐,投資總額高達12億美元;老撾賽色塔工業開發區首期4平方公里已配備道路、水、電、通訊、網絡、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能全面滿足入園企業的需要;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以充滿活力、蓬勃發展的英姿囊括了數個當地合作區“第一”:第一個簽訂雙邊政府協定確立法律地位的合作區,第一個建立雙邊副部級協調委員會促進機制的合作區,第一個聯合中國高校培養留學人才的經濟特區;泰國羅勇工業園憑借其地價優勢、區位優勢、服務優勢、政策優勢成功吸引了75家中國企業順利入駐,是企業投資興業的成功范例。
瀾湄合作因水而生,將積極開展水資源合作,科學開發瀾湄水電資源,建立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共享河流信息資料,共同保護沿河生態資源,讓瀾湄沿岸民眾更好地“靠水吃水”。
瀾滄江—湄公河是一條流經亞洲的國際大河,其干流總落差5167米,流域內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航運、灌溉、發電等資源,是中國云南和東南亞的能源寶庫。據統計,云南電網從2001年起先后通過10千伏、35千伏線路對老撾北部進行供電,近幾年對老撾送電量正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長。對越南送電量也呈逐年遞增趨勢,自2004年云南110千伏線路從河口向越南老街送電,至今已發展到4個通道6條線路。目前,中國和緬甸、老撾,以及老撾和泰國之間都架起了跨國電力大通道,已經實現了電力聯網,初步建立了區域電力交換平臺。現在每天都有近900萬度的電能,在國與國之間不間斷地輸送,對促進區域內各國共同繁榮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除了將源源不斷的清潔水電輸送到湄公河流域國家,瀾湄6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成為抵御和防范自然災害中的重要力量。 2015年底以來,受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各國均遭受不同程度旱災。為幫助流域國家應對旱情,中國通過中方境內景洪水電站對下游實施應急補水,此舉受到湄公河5國的歡迎。

“六水合一”宣告瀾湄合作機制正式啟動
農業在瀾湄各國占有重要地位,湄公河流域國家不僅農業人口比例高,而且是大米、橡膠、熱帶水果等農作物和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國,農業對各國經濟發展、農民就業、農村脫貧意義重大。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山水相連,農業合作優勢互補,各國合作的深入對流域國家的減貧至關重要。
近年來,中方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把先進實用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市場帶出去,同時把國外人員邀請到中國,通過課堂理論和現場培訓,傳授中國的農業技術,使適用新技術和優良品種得到了推廣應用,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也為中國農業“走出去”發展,共享資源和市場提供了廣闊空間。
在中國“一帶一路”發展倡議和瀾湄合作機制的大力推動下,中國云南邊境鄉鎮眾多競爭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種植大戶紛紛走出國門,建設農產品原料基地、加工基地和營銷基地,推動果蔬農產品由民間小額互市向大額國際進出口貿易轉變。現下,中國的優質高產雜交稻、“湄公河國家”新鮮的熱帶水果深入民眾生活,為老百姓所熟知。
此外,流域國家還將落實“東亞減貧合作倡議”,在“湄公河國家”建立減貧合作示范點,交流減貧經驗。據悉,為落實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的“東亞減貧合作倡議”,東亞減貧合作示范項目啟動會于2016年12月7日在老撾首都萬象舉行。根據項目設計,未來3年中國將在老撾、柬埔寨、緬甸6個村合作開展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扶持種植、養殖等農業產業,并開展社區環境整治,提供物資支持和派遣專家開展培訓等活動,通過上述措施切實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村莊的發展活力。
瀾湄合作重實干,用初期5大優先發展領域,45項實實在在的早期收獲項目奠定合作的基礎,這些項目關系有利于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益于更好發揮各國資源、產業、市場的互補性,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更加廣闊的舞臺。各國利益交融、命運與共、齊心實干,結出豐碩的“瀾湄果實”之日便為時不遠。
·聯系編輯:47953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