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沛沛
(河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文化認同與保定農村社區建設研究
——基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成立的大背景
金沛沛
(河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在黨中央積極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及成立雄安新區的時代背景下,農村社區文化認同建設顯得尤其重要。本文以保定農村社區為例,探討了保定農村社區文化認同建設的獨特作用,以及建設保定農村社區的文化認同的措施。
文化認同;保定農村社區;京津冀協同發展
2015年4月,中央審議通過了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京津冀三地的定位,其中河北省的定位是“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2017年4月,地處河北省保定市的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成立,這是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部署。由于保定具有天然的毗鄰北京、環繞新區的地理優勢,所以,于保定而言,這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但也是一次挑戰。正如以往的諸多研究所述,文化認同,尤其是農村社區文化認同,始終是京津冀發展的一個薄弱環節。從某種程度上說,保定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的好壞,文化認同感建立得如何,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保定、新區乃至京津冀的發展。
1.1 文化認同。眾所周知,文化的內涵特別復雜,至今仍舊莫衷一是。但是,不可否認,文化具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整合”和“認同”。何洪濤(2006)指出,“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區域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區域核心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國家及區域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民族、國家及區域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換句話說,文化認同也是人們尋求歸屬感、保持社會和諧的重要方式。
1.2 農村社區。 《共同體與社會》一書首先提出了“社區”的概念,作者滕尼斯將之界定為地域范圍較小的,其居民具有較緊密關系的、傳統性比較強的,具有共同價值觀念的社會團體。由此可見,社區這一概念自出現之初,就伴隨居民“認同”,包括“文化認同”的內涵。近年來,伴隨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中村的出現,一些農村居民不再以農業生產方式聚集,農村社區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可以概括為“聚居在一定地域內的農村居民以農業或非農產業結合發展基礎上所組成的,具有相似價值觀念,文化生活習慣的社會團體。
2016年,保定開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2016年建設完成21個省級農村社區試點,66個市級農村社區試點,95個縣級農村社區試點,目前還有120個試點正在進行中。其中,蓮池區西高社區被省民政廳推薦申報全國農村社區建設示范單位。據調查,該社區特別注重社區文化的構建,每晚均有專業老師教授葫蘆絲、書法、繪畫等文化課程,對于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建立居民社區文化認同感都有很大推動作用。
我們認為,文化認同對于保定農村社區建設有著獨特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文化認同的形成和確立有助于提升農村居民的參與意識,進而成為農村社區管理的保障。農村居民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展現其才華與特長,本身就會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利于社區管理和建設。
2.2 農村社區文化認同建設的成功將會成為保定鄉村文化建設的一個“名牌”。如上所述,注重文化建設的西高社區已經成為了為數不多的全國農村社區建設示范推薦單位,也會帶動出更多保定農村社區文化認同建設成功案例的涌現,最終推動整個保定的鄉村文化建設。
2.3 保定農村社區開展文化認同建設的不斷完善會成為京津冀區域發展的推動力,對雄安新區城鎮化建設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文化認同的薄弱,會大大削弱京津冀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創新性。從農村社區文化認同建設開始,開展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建設,最終會助力北京的發展、雄安新區的建設,乃至整個京津冀的發展。
3.1 廣泛征求農村社區居民的建議及反饋,通過民主的方式確定核心文化主題;并結合自身的傳統文化積淀和區域環境優勢,構建起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平臺。
當代中國一些優秀民俗文化的衰敗和消失,農民文化意識的單薄,封建活動的抬頭,都無疑源于農民文化認同感的缺失或降低。而這種文化認同感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與居民在社區的參與度低有密切關系,確定的文化主題不被居民接受,自然很難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在社區文化認同的建設中,更多的是要關注居民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3.2 著力宣傳已經確立的社區文化主題,通過“多元化”、“接地氣”的宣傳方式增強居民對所在社區文化的認同感。
由于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到了“互聯網+”的時代,農村文化宣傳模式也應該有所調整,不僅僅限于開會、宣傳冊等傳統方式,也可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形式展開。另外,考慮到農村居民的文化素養低于城鎮居民的實際情況,在宣傳文化主題時需要尋求利于其接受的方式,如各色各樣的文化匯演活動,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提升居民的參與度。
3.3 參觀學習示范性農村社區,汲取他們文化認同建設的經驗。文化是農村社區管理機制順利運行的精神保障。
通過對保定農村文化社區的考察和其他地區(如北京)農村社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優秀的農村社區普遍注重文化建設,文化不僅規范了居民的行為,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養,更為其帶來了經濟效益。組織居民代表參觀示范性農村社區,可以使其親身了解到文化認同建設的重要性,增強其對于建設所在社區文化認同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社區管理人員到優秀農村社區交流,學習其文化認同建設的經驗,不僅是在培養農村文化建設人才,更有助于推動整個農村社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1]何洪濤.試從文化認同解讀中歐關系 [J].廣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01):38~41.
[2]張穎.保定市農村社區管理機制創新研究 [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1~50.
[3]張良.城市社區文化認同建設對農村社區文化認同建設的啟示 [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9 (01):10~14.
河北農業大學社科基金項目 “保定農村社區文化認同研究” (項目編號:SK201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