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繼明
(甘肅省臨夏縣畜牧局 甘肅 臨夏 731800)
羊腸毒血癥的診治
韓繼明
(甘肅省臨夏縣畜牧局 甘肅 臨夏 731800)
羊腸毒血癥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毒血癥,病羊死后腎組織軟化,又被稱作“軟腎病”。此病的發生有明顯的季節性,春末夏初發病較多,常突然發病,病程短,死亡快,給養羊業帶來巨大的威脅。
2017年3月18日,王某的養殖場從外地引進了230只10~12周的小尾寒羊,膘情良好,精神、食欲俱佳。引進3天后,羊群中有異常的現象出現,有的羊精神不振,沒有食欲,以為是長途運輸引起的應激造成的,于是在飲水中加入電解質、多維飲水,并用土霉素等抗菌素進行治療,但是不僅病情沒有好轉,反而病羊的數量增多,1周后,先后有72只發病,其中48只死亡,發病率達31.3%,病死率高達66.7%。
2.1 臨床癥狀。有的病羊突然發病,神經興奮,先跳躍后倒地,四肢強烈劃動,肌肉震顫,眼球轉動,愛磨牙,口水多,頭頸抽縮,很快死亡,一般病程為2~4 h。也有的病程稍長,病羊步態不穩,表現為異食癖,啃食泥土、石塊等,頭后仰或者歪向一側,做轉圈運動;也有的感覺過敏,流涎,上下頜“咯咯”作響,角膜反射消失,繼則昏迷。病羊一般體溫沒有明顯的變化,常腹瀉,糞便為綠色糊狀,昏迷中死去。
2.2 剖檢變化。對病死羊剖檢發現,突然死亡的,常沒有明顯的變化,死后尸體很快腐爛。腎臟表面充血,實質脆軟,呈軟泥狀。真胃和十二指腸黏膜出血,又俗稱為“血腸子”。心包積液,肺充血、水腫,胸腺出血,全身淋巴結腫大充血。
2.3 實驗室檢測
2.3.1 鏡檢。對有明顯特征的病死羊進行解剖,采集腎臟、淋巴結或小腸內容物作為病料,制成涂片,進行革蘭氏染色,然后放在顯微鏡下檢查,可以發現大量的革蘭氏陽性菌,單個或者成雙存在,兩端鈍圓。
2.3.2 毒素檢查法。取病死羊的腸內容物50 ml左右,然后用1~3倍的生理鹽水進行稀釋,然后以3 000轉/min的速度離心5 min,然后取上清液,再用賽氏濾器過濾,直至濾液清澈。然后取0.2 ml給小白鼠接種,小白鼠在幾分鐘內死亡,說明里面有毒素存在。然后用A、B、D型魏氏梭菌的抗血清與所制備的腸毒素進行中和試驗,確定引起發病的病原微生物為D型魏氏梭菌所產生的毒素。
通過對以上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確診該羊群所患的疾病為D型魏氏梭菌引起腸毒血癥。
3.1 首先要把病羊隔離,單獨飼養,進行對癥治療。病死羊以及污染物要進行無害化處理,病羊所在的圈舍以及污染的用具都要用0.5%的二氯異氰尿酸鈉溶液進行消毒處理。
3.2 急性病例常常來不及治療,就死亡了,病程稍長的,可以用抗生素、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并根據癥狀結合強心、鎮靜、解毒等配合治療。如用磺胺間甲氧嘧啶5~10 ml肌肉注射,同時用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200~300 ml,并添加2 ml的25%的維生素C、0.3 ml的1%的地塞米松注射液和5 ml的10%安鈉咖注射液進行靜脈注射,連用5 d,有一定的療效。病情較輕的,可以給大羊灌服10%的石灰水200 ml,小羊50~80 ml,也有效果。
3.3 對未發病的的健康羊只用三聯菌苗(羊腸毒血癥、羊快疫、羊猝狙)進行緊急接種,并服用中藥方劑配合預防,如用蒼術10 g、大黃10 g、貫仲5 g、龍膽草5 g、玉片3 g、甘草10 g、雄黃1.5 g(另包),將前六味藥加水煎湯,然后加雄黃,每只大羊服用1劑,灌藥后加服一些食用植物油。此中藥方劑不僅有預防作用,治療也有一定的效果。
4.1 羊腸毒血癥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此菌可以產生外毒素,現在已經知道的有A、B、C、D、E、F六種類型,其中引起羊發病的是D型,其產生的毒素毒性強烈,具有壞死、溶血、致死的作用。此菌在土壤和污水中長期存在,羊因為采食了被污染的草料或水而導致病菌進入消化道,其中大部分被胃酸殺死,小部分存活進入腸道。正常的情況下,毒素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如因飼料突然改變,瘤胃內容物的pH值降到4.0,此菌就可以迅速繁殖產生毒素,毒素被吸收進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癥,發生休克、死亡。
4.2 在牧區,此病多發生在春末夏初青草萌發或者秋季結籽的時候,在農區,多發生在收菜的季節,吃了菜根、菜葉或谷類而發病。此病多散發,很少引起地方性流行。王某的養羊場之所以引起發病,是因為環境改變,飼料的更換,尤其是高蛋白的精料飼喂量過多,導致胃內的酸度降低,病菌滋生而發病。
4.3 在羊腸毒血癥的常發地區,可以注射羊腸毒血癥、羊快疫、羊猝狙三聯菌苗來預防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