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溢水+肖琰
【摘 要】“虛靜”說的是讓人的精神進入到一種無欲無求的極端平靜的自然狀態。事物的一切美會通過“虛靜”展現在眼前。虛靜作為自然、生命和藝術的本質,從而成為中國傳統藝術創作所需要的一種必要的態度。
【關鍵詞】虛靜美;宋人花鳥;風韻美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173-01
一、虛靜說的產生
虛靜說是先秦時期的文人士大夫比較普遍的一種處世看法,其中包含了人格修養、思維方式以及世界觀和方法論等。虛靜說對后人藝術創作的發展與形成有著深刻影響,但形成關鍵影響的主要是以老莊為主要思想的虛靜說。莊子認為,人如果想要融入“虛靜”的境界,一定要做到忘了本身的存在,離開紛擾的凡世關系,不被物質及貪念所干擾,乃至這世間萬物。這樣才能真正認識、感受和領悟到自然,才能創作出與自然有交集的藝術作品。
老莊思想中虛靜心態描述了一種理想的人格修養,人的心靈和精神自由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老莊虛靜說的根本觀點。虛靜所蘊含的美學原理,對后世的文藝美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它主要揭示了一種審美心態,闡明了審美活動的心理特征。這一思想也為后來的藝術創作者找到理論淵源,為后人在今后的藝術創作和學習中指明了方向。
二、宋畫與虛靜美
老莊美學思想一直擁有遵循自然,追求精神上的釋放以及虛靜、淡泊心境的藝術特點。宋代的文人、學士畫家們受到道家美學特征的影響,從宋代各個時期工筆花鳥作品中不難看出宋代文人虛靜清逸的審美心態、淡泊明志的人格特征及主張眾生平等的博大胸懷。梁楷的《疏柳寒鴉圖》所繪枯枝疏柳,兩只烏鴉安靜地在樹干上休息,與遠處的飛鴉相互呼應。幾枝寒柳將冬日的蕭瑟氣氛巧妙烘托了出來。明顯是寫生作品,但從畫面的靈動氣息里不難看出畫家并非照搬照套。宋代工筆花鳥畫大多是“不滯于形”,畫家們往往以澄凈之心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宋代花鳥畫無論從題材、筆墨乃至意境的運用,都能突顯出濃重的老莊美學思想。“虛靜”的審美思想涵蓋了宋人花鳥畫觀照——創作——審美的全過程。
三、虛靜美對宋畫的影響
(一)虛靜美對構圖與題材的影響。以《梅花繡眼圖》為例。這幅小品的作者是宋徽宗趙佶。從畫面中可以看出,梅枝瘦削卻蒼勁傲挺,枝上俏立著疏花淡蕊,鳥鳴顧盼,與秀麗的梅花相映成趣。這枝梅花其實為宮梅,宮中的梅花由于不斷進行人工修飾,所以顯得特別清麗。此種梅的畫法敷色厚重但精細纖巧,自身帶有一種富貴的氣息,也代表了皇家的審美情趣。該圖雖然是一幅寫生的作品,但畫面里的靈動氣息傳達出畫家的寫生并不是搬照自然,而是再創新,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以一支梅花和繡眼詮釋了初冬的蕭瑟與寂寥。
(二)虛靜美與筆墨。從筆墨的表現也可以窺見虛靜的審美在宋人花鳥小品中的重要作用。從畫家的筆墨中可以看出他們傳達的意象,這也是他們再現自然的基本方式,。受道家虛靜美學思想的影響,宋人花鳥畫延續漢唐以來寫實重彩的風格,但在筆墨上開始追求“樸”的審美意向。“樸素”作為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品質。不狂妄不虛偽的做人態度,使得作畫時也能平淡自然,不浮躁。莊子曰:“靜而圣,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這句話強調了自然美是永恒的,是無法比擬的。對于一個藝術家而言,想要達到這種畫境還需在自身的情感、思想和修養上下工夫。
(三)虛靜美與意境的關系。在中國畫論中,意境是中國畫作品高低的最終評判標準。米友仁說:“畫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發事,泊然無所染。”這句話說明了意境之美也是虛靜之美在畫境中的表現,是一種“心齋”的“坐忘”。宋畫是寫實的,但它在精神層面上的追求依然是超越了物體本身,是融合了虛靜的思想從而在精神追求上不斷提升。虛靜美成為宋人花鳥畫小品意境的最高訴求,“道”也在其基礎上賦予它高度和靈魂。宗白華先生說過:“將實看成虛,虛實相結合,自我的感情和描繪的境象結合,這便造就了藝術審美的境界。”在這種變化的精神境界里,做到沒有了訴說、期盼、欲望和騷動,只有深入內心的安靜與寧和。
四、結語
透過對宋人花鳥小品的了解和認識,不難發現,它帶給我們工整和素雅,細膩和溫靜。虛靜說帶給人淡泊恬靜、天人合一的體會,使得其的審美心態表達能夠呈現的更加的完整,它的歷史發展是宋人花鳥小品的一個必然,是中國傳統工筆繪畫發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張曦敏.宋代小品花鳥畫的美學成因研究[D].碩博論文庫,2010.
[2]朱良志.虛靜說[J].文藝研究,1988(1).
[3]李滿.中國古典美學中的虛靜說與道禪哲學的淵源[J].九江師專學報(哲學杜會科學版),2003(4).
[4]錢穆.莊老通辨[M].北京:北京三聯書店,2005.
[5]郭廉夫.花鳥畫史話[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6]袁枚.隨園詩話[M].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7.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許溢水(1991-),男,河北武安人,碩士,就讀于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畫創作與教學;
第二作者:肖 琰(1994-),女,河北邯鄲人,碩士,就讀于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油畫創作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