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順
【摘 要】出生于陜西咸陽的著名書法家及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陸》于1964年發表之后,引起了全國巨大反響,并感染了許多國人。于右任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書法大家,其草書的影響力舉足輕重,“為往圣斷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便是于右任的人生追求,他高尚的品格以及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加之他高超的碑學功底和厚重飽滿的書法,成就了他“草圣”的地位。其詩作《望大陸》雖然只有短短56字,運用屈原的離騷體和狂勁自由的草書字體,把客居臺灣的同胞們對祖國大陸的思念之情表現得極其到位,作者那種內心最深處的情感狀態,讓海峽兩岸所有的炎黃子孫產生深深的共鳴。
【關鍵詞】于右任;望大陸;愛國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65-01
一、《望大陸》的創作背景
1962年元旦,于右任回想起自己近幾十年的往事,感慨良多,加上自己身負重病,也知道時日不長,所以在日記中寫下了身后事的愿望:“希望我百年之后能葬于阿里山或玉山樹木較多的最高處,可以讓自己朝向大陸。故鄉便是中國大陸即陜西三原。”1月24日黎明,徹夜未眠的于右任便用草書書寫了《望大陸》這首令人感慨萬分的悲歌。
過了兩年,于右任離世,臨終前詩云:“未能江山一統,尸骨決不下山一步”。這兩句話也是他的遺言,之后便長眠于臺北最高的觀音山上,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豎立起一座面朝大陸的于右任半身銅像,了卻他在詩作中對故鄉思念的心愿。
這首詩是于右任的經典作品,也是其最為重要的代表性書法作品。其中所蘊含的書法風格以及作品本身的特點,在海峽兩岸廣為流傳。
二、《望大陸》書寫內容分析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這首《望大陸》,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中華兒女。其中第一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是于右任對自己將要離世后的一種安排,在高山上才能看到自己的故鄉。“大陸”前加一“我”字,表現于右任對祖國早日實現統一的一種期盼。生前不能回大陸,作者希望死后能回到大陸,但是大陸那么遙遠,即使是把自己葬在高山上也不能看到自己的故鄉,所以從中可想而知作者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唯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西北大草原的自然景色,也是詩人所謂的故鄉?!锻箨憽穼懗隽擞谟胰螌枢l的一種眷戀,以及對祖國統一的渴望。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鄉;家鄉不可見兮,不能相望。”這兩句運用了“兮”,是最明顯的運用離騷的特征,而其所表達的內容是作者有家難回、骨肉不能相見的感傷,與屈原的“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也有很多相近之處。“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庇捎诜N種原因,于右任作為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國民黨元老,被一灣淺淺的海峽所阻隔,他只能借助書法與文字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北磉_作者臨死仍然看不到祖國和平統一,盼不到同胞骨肉團聚,惟求被葬之高山,以回望故鄉的一種寄托。
作者仿屈原《離騷》的寫法,用近乎白話的文字,表達了他對祖國大陸的思念以及不能回到大陸的傷痛。全詩分為3節,一共56字,于右任既沒有采用律詩的形式,也沒有選擇使用絕句,而以“騷體”為樣,表達出深深的愛國之情及對故鄉的無限眷戀之情,感人肺腑。騷體詩的特征是大量使用“兮”,雖是古漢語虛詞,卻表現了楚地方言之通俗性,使作者對情感的表達更為便利。另外騷體詩的特征不僅體現在句式上,還體現在句與句組合中音韻、節奏、聲音旋律的安排上,于右任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已經表現到位。
三、《望大陸》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對于《望大陸》而言,所表現出的是于右任對于大陸的思念,是一個浪跡天涯的浪子對于故鄉的念想。對于一個政治人物而言,在自己的政治生涯當中,沒能夠回歸自己的家鄉,只能對故鄉隔海相望,本身已經凸顯了詩人自身的哀傷。而這種哀傷,從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口中詠出的時候,其情感的熱烈、情感的哀傷,情感的迸發,只有草書能夠展現這種狀態,從其內容中可以明顯感覺到作者的這種心情。
于右任《望大陸》的書寫雄豪婉麗,沖淡清奇,大氣磅礴。正是這種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把于右任的這種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柳浪.復旦杰出學子——于右任[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2]田斌.于右任望鄉悲吟撼人心[J].文史月刊,2004.(5).
[3]金光群.于右任的鄉愁[J].炎黃春秋,2004.(8).
作者簡介:
趙 順(1988-),男,漢族,山東菏澤人,現為咸陽師范學院教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