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靜
【摘 要】在質樸凝煉的《離婚》這篇小說中,魯迅在敘述方式上主要以人物對話為載體,總體上描繪了兩個場景,具有濃重的話劇空間結構性,兩個空間連接的實際時間有先后順承,但從作者的結構框架安排上,卻形成“平行的時空”,它們的事件發生的脈絡結構具有一致性,通過具體細致的以“平行時空”的角度分析,發現文章大量的戲劇藝術滲透,增加了文章的美感和藝術性,使“平行時空”具有獨特的美學意義,同時也蘊含著現實隱喻性。
【關鍵詞】《離婚》;平行時空;戲劇性結構
中圖分類號:I2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72-01
《離婚》主要由兩大場景組成,這兩大場景又分別由許多具體小事件構成,小事件分別組合構成兩個場景:父女二人乘船前往龐莊的路途中和慰老爺家中。這兩個原本有著不同空間的場景又形成“平行的空間”,在表面上看似不同時間里發生的事件卻有著相似的結構、脈絡、起承轉合,可以看作一段“平行的時間”,由此,文章便形成了兩個相對“平行的時空”,相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時空中塑造形象,不斷有新人物牽涉進入,如同在戲劇舞臺上的表演。
“平行時空”運用戲劇中的幕、場結構,對話為主體,自然環境為布景,發揮道具的寫意作用。兩個不同的空間里,具體時間、地點、事件不同,具有著相似的時間結構、事件結構、人物構成及事件的發展脈絡。這兩大場景結構就像戲劇藝術中的兩幕,時間前后相承且每一幕發生的時間段簡短而事件集中。每一場景中的小事件如同話劇每幕里又分的場。對話在文中占據非常大的篇幅,可以說文章的主體就是由對話構成的,對話的大量使用也是話劇的一個重要特征,所以,這里也可看出作者對話劇藝術的借鑒。在魯迅小說中自然環境的簡單描寫很像戲劇的布景,但是彌漫著非常濃重的社會環境氣氛。[1]這些描寫在對話中間以極簡潔的白描對周圍環境進行渲染,如“潺潺的船頭激水聲”“船在寂靜中前行”像標志性的布景,突出展現在每一場的開端和結尾,烘托渲染人際間沉寂冷漠的氣氛。魯迅對環境描寫極簡,而短小精悍的白描正如他自己說的“親炙者久矣,描寫當能近實。然形容時復過度,亦失其自然。蓋尚增飾而賤白描,此為當日之作風固如此矣。”[2]正如中國傳統戲劇里的布景般簡單精致,不占用觀者的過多關注又簡明扼要恰到好處,反映最關鍵環境因素的信息。另外,一些標志性物件,如“七大人”的“屁塞”、紅綠貼、烏篷船等,像話劇中道具一樣,在文章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也被作者重點突出描繪出來,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和真實感。
“平行時空”結構起打破“鏡像”的作用,一者趨向于夢想,一者趨向于現實,繼承中國傳統戲劇的中“夢”的情結,探索小說寫作新思路。“鏡像”理論是前蘇聯著名文藝理論家巴赫金提出的文藝學理論,認為鏡像中自我認識總會滲透著他人的虛偽的意識。[3]第一個時空中,愛姑處于優越的主導地位,她不必懼怕這個時空中的任何人,這時候表現出的她的想法中有更多天性的釋放,更趨近于她夢想中自己的行為;而第二個時空中,愛姑處于被動地位,這個時空中的人都使她在潛意識里變得小心翼翼,更需要考慮他人的存在,具有現實性。中國傳統戲劇有癡迷于“夢”的情結,如臨川四夢等等,魯迅先生很可能繼承了“夢”的情結并運用于此,“夢”表現自己的鏡像世界,而平行時空打破了這一鏡像世界,將個人夢想的空間平行搬到真實的充滿他人的社會中,從而表現人物的真正形象與狀態。
戲劇性的小說結尾。這篇小說是經典的消極的自欺式的結尾,文章最后的“一團和氣”正是通過人性扭曲的實現來完成的。在第一個時空結尾處愛姑決心“將他們鬧得家破人亡”與第二個時空結尾處的“和解”等等都形成巨大的反差,這樣的一種反差使得小說的結尾變得具有非常濃重的諷刺意味的戲劇性。
在移步易景的對比中我們發現,不管是愛姑還是莊木三都曾經有過轟轟烈烈的反抗,對權力積極的爭取和維護,但是在鄉紳勢力的強壓下,最終放棄了抵抗,妥協下來。即便是再小的人物,在兩個情景中出現的八三,也在同上一個社會層級——愛姑的辯爭中沉默下來,這也是對文章結局的一個暗示。這種大團圓的結局正形成一種反諷,在一團和氣中結束這個事件,使這個反抗封建統治的事件最終成為一場鬧劇。
文中“平行時空”結構的運用包含著對傳統中國藝術和外國理論的運用使文章的表現充盈著戲劇藝術的光彩;穿梭于不同時空,展現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表達作者的社群意識、奴性認識、立人、改革方面的見解,使作者的思想表達在對比中升華;“平行時空”的戲劇性結構也具有現實性隱喻能力,隱晦含蓄地深埋作者情感的影子,暗中流露出作者事業、親情、婚姻方面的困窘。多層次表達使魯迅的文章充滿各種需要挖掘的切入點,使文章具有廣泛意義上的深刻性,也是魯迅成為文學革命先驅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2]孫淑芬.魯迅小說與戲劇[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3):131.原引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卷).
[3]章風云.鏡像中的《離婚》——愛姑形象新析及其他[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