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講述了一位名叫李雪蓮的普通農村婦女,十幾年來不斷上訪的故事。湖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王曉東在講到政府系統干部作風問題時,以《我不是潘金蓮》中的劇情舉例,五問“為什么”,指出當前我們的干部隊伍總體是好的,但也不可否認,類似電影反映的人和事也不同程度存在。那么,究竟什么是干部不擔當的病灶?
對待群眾要上心: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里,李雪蓮因一件小事十幾年間上訪不斷,這反映出基層干部對群眾的不上心和對工作的不作為。只有平凡的業績,沒有平凡的崗位。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有善辦小事,才能惠及民生,贏得民心。作為基層干部,要細心體悟王曉東同志所指出的“五個為什么”,保持初心,把群眾放在心坎上,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把能力放到崗位上,把精氣神用到實踐上,在實踐作為中勇于擔當,在民生福祉上體現擔當,一步一個腳印把各項工作抓出實效。(十堰 秦祖成)
基層黨員干部是聯系群眾的紐帶
干部和群眾之間為什么缺乏信任?一方面,一些政策在執行時,走了樣、變了調,另一方面,如今對于群眾的感恩教育太少,少數群眾認為什么都是理所應當,不滿意就上訪,甚至越級上訪。所以基層干部特別是村干部,在一項政策落地中,要多宣講多引導,真正讓群眾得到實惠,相信慢慢會有所轉機。基層黨員干部是聯系群眾的紐帶,作用發揮好了,定會迎來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和諧氛圍。 (五峰 陳振洲)
作風建設在路上:
“小我”意識在作祟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引發議聲一片,影片中“雞毛蒜皮”引起的“大風波”,以及讓人汗顏的結局,足以折射出有些干部的不擔當、不作為。敢于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品格和政治本色。然而,一些領導干部面對時代要求的變化,擔當意識弱化。對出現的問題能捂則捂,能蓋則蓋,說到底是害怕“家丑外揚”的“小我”意識在作祟,是沒有責任感、沒有擔當的表現。在持續高壓的反腐態勢中,不擔當、慢作為這類腐敗現象極容易被忽略。官員沒有擔當,其本質就是腐敗,其危害不亞于貪污。 (麻城 熊明輝)
做好權力與責任的辯證法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擔當是黨員干部的本分。黨風政風建設馳而不息,干部隊伍作風不斷改善,但“敢作為、善作為、有作為”的擔當與品質仍然十分珍貴,究其“病灶”在何處?有黨員干部思想深處的原因,也有體制機制的原因。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好的作風會慎用權,權力就是責任,有責就要擔當。擔當大小,體現著干部的胸懷、勇氣、格調,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應該做的事,頂著壓力也要干;應該負的責,冒著風險也要擔。理解了權力與責任的辯證法,理順了為民與為己的價值排序,才能夠釋放主動作為、勇敢擔當的強大動能,使我們的各項工作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紅安 張景陽)
擊碎只想當官不想擔當的幻想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嚴治黨”要求深入人心,轉變作風,懲治貪污腐敗,清掃污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部分為官者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那就是“不貪不占也不干”,他們信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實質上就是不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干部就要有擔當,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要通過問責狠剎為官不為的不良風氣,擊碎只想當官不想擔當的幻想,督促黨員干部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黃岡 李文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