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友國
人貴有自知之明,而你真的了解自己嗎?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開創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為人們打開了一扇通往認識自我的嶄新大門。他認為,我們日常感知到的自我只是整體意識的冰山一角,而那些未經修飾的真正內心所想、所欲才是冰山的絕大部分,深藏水下。通往潛意識、增進自我認識,弗洛伊德提供了“三面鏡子”。
口誤。人們在意識層面根據法律規范與社會倫理道德行事說話,但心不在焉或緊張時,意識放松了戒備,潛意識深處的內心真實聲音便趁機跳了出來。如某位領導主持會議,在宣布會議開幕時,卻出現了把開幕說成閉幕的口誤,這極有可能恰恰是他內心抗拒會議的真實態度。平時,對于自己比較在意的口誤,不妨再仔細分析分析,或許能夠刷新對自我的認識。
童年回憶。童年陰影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一些人沉浸于某些陳年情結而不自覺。精神分析經典影片《愛德華大夫》中,男主人公童年時因滑梯意外,導致弟弟死亡,為減輕痛苦與內疚,這一段往事被他深深壓抑在潛意識中。此后,由于這種“犯罪情結”作祟,男主人公在生活中對各種類似“滑梯”的白色豎條紋物品都感到莫名恐懼。最后,他通過回憶起童年事故現場,解開了特定恐懼的謎底,才獲得解脫。回憶童年,能幫助我們了解一些心理癥結所在。可以嘗試在完全放松、不設任何主題的情況下,在腦海中自由浮現童年經歷。對那些記憶特別深刻、難忘的事進行深度挖掘,可以對現在自己的行為模式有更深領悟,也有助于撫平早年留下的心理創傷。
夢。在一定程度上,夢是被壓抑的潛意識欲望的變相滿足。透過某些夢境,人們可以了解內心的需要與情緒。小女孩嬌嬌常夢見弟弟做壞事受懲罰、放聲大哭或走失,結合父母重男輕女的養育方式,這很可能反映了嬌嬌內心的妒忌乃至遠離弟弟的愿望。在更多情況下,夢境中欲望并不是可直接理解的,欲望可能通過多重“包裝”變成匪夷所思的夢。這時候,對夢的解析就需要相應的心理技術了。如果感覺狀態不佳,且總是受到特定夢境的困擾,可以嘗試求助經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