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北省宜昌市點軍區政府委托開發商定向開發團購房,價格遠低于當時市場價。點軍區政府在內部分配950個購房指標時,采取按級別購房,級別越高,可選擇的購房面積越大。近200名不缺住房的公務員則在拿到團購房指標后,加價5萬元、10萬元不等將指標賣掉。
福利房概念被取消后,一些地方政府、國企以“團購房”、“定向經適房”等方式解決公務員、國企高管的住房問題,說法不同,本質上仍是福利房的屬性。政府的“團購房”與消費者自發抱團團購的根本區別是,后者是以批量購買為條件與開發商議價,前者則多是定向開發,政府方面通過“給政策”來降低開發成本,將房價“做低”。但開發商并不可能“白勞”,其中的“微妙”一點都不難想象。
前些年的一些政府團購房,媒體調查了解到的內幕基本是,一是政府低價供地;二是開發商讓利;三是行政事業收費甚至地方稅減免;四是財政補貼。宜昌市點軍區的政府團購房項目,因拿地時出現競爭者“攪局”,土地成本突破預算,但政府與開發商的合同中規定“土地尾款由政府領導小組支付”,也就是財政兜底。公共財政資金為公務員團購房項目的土地價格補差,這是當地政府濫用權力。
宜昌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稱,“政府愿意買、開發商愿意賣,沒有法律規定不能買賣團購房”。這個說法比較“無知”,政府作為公權力機構,任何民事行為都應謹慎,避免特權之嫌。而事實上,類似的政府“團購房”多存在官商交易與政策自肥的問題,否則,遠低于市場價甚至就是成本價的價格從何而來?
而點軍區的“團購房”雖是愿買愿賣,卻不是平等協商的交易:其一,價格由區政府指定。當然,開發商也得到了官員“堤外損失堤內補”的承諾;其二,從拿地開始,開發商就左一個、右一個地向“政府領導小組”或區委領導“請示”。這到底是市場交易,還是官商交易,還用說嗎?
政府是公共權力機構,一切行為必須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為了一個團購房項目而成立以區委書記、區長掛帥的“政府領導小組”(而非后勤性質的基建機構),成員涵蓋公安、國土、規劃、住建等部門,這是典型的公權私用,嚴重扭曲了政府的公共性。
據記者了解,點軍區政府很多領導根本不缺住房,因而很多人都把購房指標賣掉,坐地得到一筆可觀的收益,“團購房”成了名副其實的“造富運動”。如此挑戰廉政和法律底線的行為,若只認定為“違規”,公眾肯定不服。(文丨馬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