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可珺
摘 要: 傳統作文修改,置教師于旁批、側批、眉批和總批等重圍之中,教師何不突出重圍,改以往“背著人”批改為“零距離”批改?本文就教師對作文修改的主導引導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作文修改 中學水平習作 議論文寫作
傳統的作文修改,把教師被動地置于旁批、側批、眉批和總批等環節套路的重圍中,學生收效甚微,作文水平依然如故。我們何不突出重圍,改以往“背著人”批改為“零距離”批改?
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先篩選一篇中等水平的習作,隱去習作者的相關信息,然后全文復印,下發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上主導引領學生共同修改。
現就學生的議論文習作加以說明:
1.經歷了嚴冬霜雪的淬煉,青松才能傲然挺立;經歷過烈火的煅燒和鐵錘的捶打,鋼鐵才能化曲為直;經歷過多次研磨和鍛造,頑石才能脫去外衣,顯現璞玉的光澤。
修改:“嚴冬”或改為“驕陽”,或改為“酷暑”,以照應“淬煉”;“鍛”與“捶打”重復,應改為“烈火與鐵錘的燒鍛(同‘煅)”,與前句偏正短語協調;“化曲為直”改為“剛柔相濟”,體現對立統一的哲理;“研磨和鍛造”用詞不當,脫離治玉工藝實際,改為“碫鑿打磨”;“頑石”變玉沒道理,改為“璞玉”;“外衣”前加“粗陋”,更符合實際;“璞玉”理解有誤,改為“美玉”,后面“耀眼”一詞,語氣才到位,對比才強烈。該段排比蓄勢,為下文提出論點做鋪墊。
2.“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經歷了磨難,從逆境中走出,才能像金子一樣閃閃發光。
修改:“人生”前加“革命事業和”,呼應下文的論據。本段先提出論點(是什么),然后解釋說明,照應下文,表明要進入論證(為什么)階段。
3.有歌唱得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在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時,爬雪山,過草地,頭頂有飛機的轟炸,地上有大炮的襲擊,可謂腹背受敵,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工農紅軍在毛主席的指揮下順利會師。長征的勝利為之以后的解放奠定了基礎,新中國的成立更加解放了人民。共產黨人在艱苦的條件下打開了一條路,我們隨著他們的路走向繁榮富強。艱苦惡劣的環境,冥頑不靈的敵人,在一場場的戰斗中造就了中國共產黨的軍魂,讓旗幟上的五角星閃閃發光,經久不衰。
修改:“歌”前加“一首”,具體限制;“的”應為“得”,因“好”做了補語;“好”后的逗號改破折號,因引號里的話是補充說明;“在……時”一句沒主語,“的”字變逗號,去掉“工農紅軍”后的“在”“時”,讓“工農紅軍”做主語;“爬……草地”改為“前有雪山、草地,后有敵兵圍追堵截”,落實“腹背受敵”;“頭頂”改為“天空”對應“地上”,“受敵”后加“寸步難行”,以突出“苦寒”;“但”后加“就”,“這樣”后加“艱苦卓絕”,“情況”改為“條件”,以強調不易;“長征……人民”兩句表意不明,可改為“長征的勝利,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乃至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礎”。以上是論據?!肮伯a黨……經久不衰”幾句應是“說理”環節,但結構混亂,表意游離?!懊坊ㄏ恪北扔鳌伴L征勝利”,“苦寒”具體指什么,把這個說清楚了就是“說理”。據此,可改為:“長征之所以能取得空前絕后的勝利,是因為紅軍官兵在艱難困苦面前始終抱著為人民謀幸福的執著信念,有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的革命情懷,更有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梢姏]有‘寒徹骨,哪來‘梅花香?”這樣說理就具體了,也加大了論證力度。
4.正在舉行的第3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中國健兒奮勇拼搏,為我國奪得一份又一份的榮譽。起初的奧運會中,中國接連的失敗,此后奧運健兒們刻苦訓練,勇于挑戰,從一次次的失敗中總結經驗,面對失敗,沒有灰心,沒有氣餒,而是樹立自信,向更遠的目標發起挑戰,經過時間的考驗,終于在第29屆奧運會中一展風采,勇奪金牌榜第一,為國家爭光。正是因為失敗過后的磨煉,才造就了今天的輝煌。
修改:3、4段之間缺少必要的過渡,應添上:“中國革命是這樣,競技體育也是如此?!比サ簟罢薄芭e行的”,“奪得”后加“了”,明確完成時態;“起初……失敗”兩句思路不清,說理不到位,可改為“可誰曾想到,無上風光的榮譽的背后,有多少慘痛失敗的教訓,又有多少追悔莫及的淚水”。刪去“此后”,“奧運健兒”前加“中國”,“刻苦訓練”前加“痛定思痛”,讓上下文貫通;“失敗”一詞接連出現,顯得單調,可把第三個改為“挫折”;“時間”后加“耐力”,貼近競技體育實際;前寫“31屆”,后又寫“29屆”,偏離論據中心,可改為“國際體育比賽最高領獎臺上”;“勇奪”一句刪去,“為國家爭光”改為“為華夏爭光,給國人長臉”,方顯得語氣飽滿;最后一句刪去,屬畫蛇添足。此段基本上落實了“論證=論據+說理”的環節。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以簡馭繁,兩頭(上等水平與下等水平)兼顧,求真務實;二是“能調動自己(學生)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做到規范、簡明、連貫、得體”;三是“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與要求”第14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第17頁.表達與交流”第7、8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