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加
近年來,我幾次參加小學征文的評選工作,評選中發現不少學生的作文要么筆調老氣橫秋,沒有半點童真童趣,要么空洞無物,長篇大論;不是劍走偏鋒,就是言不由衷……感之余,細而想之:為什么在作文教學已形成一定經驗和理論的今天,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微乎其微?答案是學生未能真正把握作文的真諦:寫我喜歡寫的,說我喜歡說的。換句話說,小學生習作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寫真實的事與物,抒真心的情與感,就此我談談看法。
一、“寫真”——小學作文目的的要求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作文就是學會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用祖國語言文字恰當地表達出來。”諸如交通安全、廉政進校園、家庭美德、中國夢等的征文看似題大如山,但只要抓住生活中類似這些方面的事和物,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不難寫出好文章。從獲獎的作文無一不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不難看出主辦方舉辦征文的目的所在,就是以往曾風靡一時的想象性作文,也大都源于客觀實際,反映客觀世界。魯迅先生曾對作文最主要因素做了高度概括:“有真意,去粉飾,少造作,勿賣弄。”因此,教師應盡最大努力以學生身邊的事與物為切入點,讓學生有事可寫,有物要寫。
二、“識真”——學生心理特征的共性
長期的“遺傳病”——害怕作文是當前存在的比較普遍現象。這種畏難心理導致:改頭換面“套”作文,尋找東西“學”作文,違背意愿“編”作文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位有經驗的教師曾對4所城鎮小學六年級42名的學優生做調查,他們的作文材料中,寫自己所見所聞的僅3人,占調查總人數的7%;半真半編的學生4人,占調查總人數的10%;編或抄范文3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83%。大多數學生都準備了幾篇作文以應付考試。這是寫作嗎?要改變這種現象,就要培養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要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必須根據思維發展規律(具體形象思維未定形式向具體形象為支柱的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讓學生走進生活,直接參與各種活動,如參加義務勞動、參觀、演講……體驗親身實踐,或調動看看、聽聽、嘗嘗、摸摸、嗅嗅等感官,或利用信息媒體資源刺激學生思維,或用寫日記、寫體會等形式積累盡可能多的感性材料。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沒東西可寫,沒材料可用,畏難心理自然消散,可謂“藥到病除”。當然,對學生作文的評價尺度要因地制宜,對嘗試寫“自己的作文”的學生予高評價、樹榜樣,加強他們對“寫真”的信心。相信,師生的“識真”共振,會取得共鳴的效果。
三、“舉真”——學生知識積累程度的需要
作為小學生,其雖然參與了一定的實踐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和知識,但和成人相比,還是九牛一毛,教師應有意識地在各種教學活動中傳播時事新聞,列舉實物實事。不管是字詞句的理解,還是段與篇領會,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熏陶,也從中積累更多寫作素材。堅持“真”字當頭,定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作文時,應幫助學生把握命題,篩選確切的“寫真”材料。對于一些學生少見的事與物,可利用信息媒體資源再現場景,化不知為感知。小學第九冊第一組教材安排《節日的早晨》的習作,由于沿海地區的孩子對蒙古的人情風俗不甚了解,按傳統的指導方法,只能依圖寫話,教師指導起來,不但占據“包場”的地位,而且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枯燥無味,蒙古的節日變成沿海地區的節日。我為了達到“舉真”的效果,事先播放一些與蒙古風情有關的視頻,加上一些重點講解,給學生增加感性材料,取得很好的效果。《秋天的一處景物》是本冊的習作,指導習作時恰逢臺風剛剛襲擊我市,我一反常態: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觀察一片狼藉的秋景,抓住本地特色的蘑菇房倒塌重建及菇房前后的殘缺景物特點,以家鄉人頑強抗災為中心進行指導。結果費力不多,效果甚佳,這應該歸功于學生的真實體會。
再者,大部分學生對好文章的標準只有模糊概念,過于強調寫作技巧的運用,會使學生寫起作文來感到無從下手,“趣”也無從何談起。教師應該把握好尺度。如習作中的遣詞造句應遵循準確、通順的原則,不要一下手就強調優美詞句、修辭手法的等運用何其重要,不要給學生增添畏難心理,畢竟有這種功底的學生不多;而環境、動作、心理、語言等的片段描寫需要在特定語境的需要進行取舍,這是學生感到最難的一面,更應該在循序漸進中讓學生心領神會,切勿一擁而上;許地山老先生的《落花生》以自然樸實筆調貫穿全文,卻是一篇通俗易懂的好文章。從學生的真實水平出發,寫屬于自己的作文才是“真”道理。
四、“入真”——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
一篇好文章總有自己的個性特色,特色在于創新。創新是一切習作的靈魂。至今還有人認為,創新作文就是與眾不同,甚至為了追“新”,可以漫無邊際。其實,這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創新源于實踐,為實踐服務,實踐是創新的基礎。《西游記》等神話、童話等以離奇、怪誕場景著稱,寄托著當時的人們對未來生活情景憧憬,而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卻在逐一實現,不能不說當時的想象不是無水之源、無根之木。一切耐人尋味的文章都是立足實際生活,而后進行加工升華的結果,只有“寫真”,寫得“真”才能達到創新的程度。
總之,從“真”的東西,寫合理的事;從“真”的創作,客服障礙,從“真”的活動,培養創新,應是小學作文指導永恒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