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東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中大力提倡學生能力培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課題。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拓展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空間,以適應學生個性發展。
關鍵詞: 中學生物 綜合能力 培養途徑
教師是實施綜合能力培養的主導,教師要具有創新意識,不斷自我更新,積極挖掘現行教材中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素材,綜合理科教育及在課堂中實施討論式、探究式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課堂教學,組織學生進行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改革考核方法,檢測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
一、教師是實施綜合能力培養的主導
綜合能力培養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學生實施綜合能力培養,是新世紀學科教育的發展趨勢。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主導,只有深刻認識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會全力以赴地改革。否則即使有現成的教材、現成的教改方法,也無濟于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否成功地對學生實施綜合能力培養,與任課教師的觀念、能力和水平有著直接關系。
二、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討論式、探究式教學
學生的綜合能力不會自然生成,需要訓練。通過課堂教學,組織學生進行綜合性實踐活動,無疑是對學生實施綜合能力培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通過從小學到初中直到高中長期的綜合性教學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鞏固本學科基礎知識,還可以沖破本學科內不同專業之間及學科間的界限,建立起學科之間的網絡交通關系,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以擴展和發揮。
1.通過專題討論課,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教師的綜合教學活動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思維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虛擬的空間,讓學生面對社會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并讓他們分別扮演不同角色,站在不同角度討論同一個問題,并拿出解決問題方案。這種教學可以提高學生面對現實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多角度思考,綜合判斷,并運用已有知識較合理地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培養綜合能力的目的。
例如:1997年2月英國權威的科學家雜志《自然》刊登了一篇文章,宣布人類首次用“克隆”培育法繁殖綿羊——多莉獲得了成功。顯然這一研究成果不僅是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甚至關聯到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革命及倫理道德觀念的爭辯。抓住這個時機,組織學生開展“克隆技術引發的思考”的討論。目的之一是使學生關注社會焦點問題,培養學生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盡管學生閱歷淺,知識水平有限,但幾乎每個學生都能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角色。課堂上學生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和較高的水平令人驚訝和興奮。
2.通過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實驗原理、生理功能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比較適合探究式教學模式。例如,在“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原理”一節課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對實驗現象提出假設:取同等體積兩塊熟蘿卜,兩塊生蘿卜,將它們分別放入清水和鹽水中。一段時間后,放入鹽水中的生蘿卜軟縮了,放入清水中的生蘿卜更加硬挺了,而熟蘿卜不發生變化,引導學生對這一現象提出假設。在諸多假設中,大多數學生認為蘿卜吸水或失水了。這時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宏觀上看是生蘿卜吸水或失水了,如果運用學過的知識分析,蘿卜是由細胞組成的,所以微觀上分析可能是構成蘿卜的細胞失水或吸水了,而熟蘿卜不會發生此現象”。由此學生提出了可能是細胞失水或吸水的假設。
第二步是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驗證假設:教師在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時,要強調選材和設定實驗方法,特別注意設計對比實驗時條件的確定要具有科學性、嚴謹性等。
第三步是公開實驗結果和結論,確定結論的可靠性:請學生將自己的實驗結果公布給大家,以求得其他同學驗證現象的可重復性,從而確定該結論的可靠性。
第四步是總結實驗結論。在探究式教學中,要求學生重視自己實驗的失敗,一次失敗的實驗可以促使學生思考失敗的原因,從而改進實驗,最后取得成功。老師不應把學生的實驗失敗看成教學的失敗,而應該是培養綜合能力的極好時機,是更大成功的基礎。
3.在生物學科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應善于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將基礎知識與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科學道德規范融為一體。
生物科實驗課較多,教師要教育學生按照科學道德規范從事實驗。如準確記錄、反復驗證、公布自己的實驗結果。這些品質是絕大多數科學家都具備的良好職業道德。另外科學道德還包括實驗時,對活體實驗物的態度和實驗后的處置,應考慮到實驗動物的健康、舒服和良好待遇。如“觀察蚯蚓”一課中,有一項實驗是觀察蚯蚓對各種刺激的反應。實驗前教師教育學生設計實驗時要避免對動物有傷害性刺激。實驗結束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將實驗動物放生,并為其創造較好的生活環境。
注意通過以觀察實驗為主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生在觀察客體的同時記錄觀察的現象,還要自學課本上的有關內容。個別學生抄襲課本,因此寫出的實驗報告與觀察內容不符,教師應及時教育學生做實驗時要實事求是,不能有半點虛假。
此外,生物教學中有許多關于科學史的內容,涉及一些重大發現、發明和科學家們的科學方法、態度、精神,以及他們的博學多才、優秀的思維品質、人格和綜合素質。這些內容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極好素材,必須予以重視和很好地加以利用。
三、改革考核方法,檢測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測試學生綜合能力為主要目的的考試,不僅要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檢測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考試題目的確定、考試方法的選擇、考試形式的多樣性便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
例如,“動物的多樣性”教學結束后,組織學生到動物園進行課外實習,讓同學們給動物園中的脊椎動物分類,以此作為動物學的考察內容。這種考試方法要求學生靈活運用有關知識和觀察動物的方法,學會閱讀說明書,并準確記錄下觀察到的現象。
考試題目可以是開放性的,鼓勵學生關注社會問題,設計方案,開展社會調查或專題研究。如針對南安每年4月份楊柳絮造成的污染問題進行調查,并提出建議或治理方案;學生營養狀況的調查和分析并提出合理膳食的方案等,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總之,隨著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和探索探究性學習,無疑是信息時代對學校教育要求的體現,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新嘗試和實踐。所以在生物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機會。學生只有注重實踐并積極參與到實踐中,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構建起知識體系,發揮聰明才智,逐步提高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