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
摘 要: 在當前國家對在校大學生入伍政策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投身軍營圓了綠軍裝夢。其中大多數人在退伍后選擇繼續回到校園學習,對于這一部分有著特殊經歷的學生如何教育引導和促使將他們在軍營中練就過硬的本領、素質在校園內繼續發揚光大,值得教育工作者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 退伍大學生 “亮劍”精神 宿遷學院
一、背景資料
據中國網2015年8月國防部例行記者會消息:全年共有470萬適齡青年網上報名應征,其中大學生人數超80萬人,大學生人數較往年明顯增加。報名參軍青年人數呈現出每年遞增的趨勢,并且大學生的比例逐年增加。
機電工程學院現有34名退伍學生,7名即將退伍,15名新入伍,成為軍隊建設的專業人才。看到退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如優良的軍人作風等,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適應大學校園生活,讓他們重新認識同學、校園及周邊的社會環境,引導他們該“怎么做”,清楚地告訴他們該堅持什么。既然當過兵,就要把軍人的優良傳統繼承下去,做好心理準備,迎接新生活的各種困難和挑戰。要堅定他們在部隊形成的良好的政治信念,強化他們的校園角色認知。幫助退伍大學生進行角色認知的過程,是幫助他們調整心理沖突的過程,高校教育者應該維護大學生士兵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排解不良情緒,引導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二、退伍大學生的特點(“亮劍精神”)
這些有著特殊經歷的大學生是一支有韌性、思想好、學習優、作風硬的學生骨干隊伍。他們能在生活和學習中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基礎,增強主人翁意識和歷史責任感。這部分有特殊經歷的大學生已然成長為在認知、能力、人格三方面都比較健全的合格當代大學生,幫助退伍大學生進行角色認知的過程,是幫助他們調整心理沖突的過程,高校教育者應該維護退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排解不良情緒,引導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適。軍人的“亮劍精神”,是指在兩軍交鋒、面對敵人時,在困境和挫折面前能勇敢地面對,不管對手多么強大,都不被嚇到,都要有寶劍敢于出鞘的勇氣和自信。在校園中我們希望他們保持和繼續發揮的正是這種在部隊中賦予個人的精神武器,并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勇敢積極面對。
(一)意志力堅強。
在面對敵人時是生與死的較量,想要不被敵人屈服,就要有壓倒一切敵人的堅強意志和信念。只有堅強意志力和必勝的信念才會有頑強拼搏的精神動力,這既是一種優秀的心理素質,又是一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持到底的精神。在校園中,同樣需要這種精神和這種精神的感染力來影響同學。
(二)執行力好。
在軍隊中執行力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戰斗的成敗。“軍中無戲言”說的就是在貫徹命令過程中不允許存在“打折扣”,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要動腦筋,面對復雜的形勢能夠隨機應變、不斷創新,開拓思路,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解決困難和問題,以實現最終目標。
(三)紀律性強。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鐵的紀律是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即使身處校園,也需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在當前應試教育背景下,中學教育一切以升學為目的,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對學生關注較多往往監管很嚴。一旦升入大學,則賦予更多自主權,同時失去家長的嚴密督促,許多同學開始觸碰大學里這根紀律的底線,甚至悔恨終身,何談讓學生全面發展?更何談成人成才?
(四)專業素質高。
“亮劍精神”既是一種精神力量,又是一種過硬的專業素質。在戰場上它是一種和武器裝備并重的“精神”裝備,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可以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在抗日戰爭中敵我武器裝備懸殊,但我們同樣取得了勝利,“亮劍精神”就是一種不可戰勝的戰斗力和必殺武器裝備。
(五)體質強。
作為軍人,身體素質必須過硬。在競爭日益增強的今天,我們的目標是培養身心健康的合格大學生。在實際教育管理學生中,我們發現他們被物質東西吸引、網絡牽絆,往往缺乏必要的身體鍛煉,一方面造成體質下降,另一方面缺乏體育運動中所需要的競技精神,而這兩項恰恰是我們所希望他們具備的。
三、退伍學生在機電工程學院中“亮劍”舉措
(一)賦予責任、使命,樹立榜樣。
1.機電首創——軍訓“班助”。軍訓是大學第一課。目的絕不是完成教育、教學計劃,而是通過軍訓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綜合素質。結合我院自2015年由退伍大學生參與學校軍訓并擔任軍訓教官助理所取得的一些經驗,用朋輩教育的理論分析讓退伍大學生帶訓的路子是可行的。如2015機制(1)班在最佳人氣連創建中以第一名得票率獲得最佳人氣連稱號;15模具(2)班助指導的“軍歌嘹亮”在全校比賽中獲總分第二的好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退伍學生擔任該班的班助工作是緊密相關的。
2.機電學工特色——國旗護衛隊。國旗護衛隊成員大部分由退伍學生組成,退伍大學生是學生干部選拔首選項。大學生士兵經過嚴格的鍛煉,意志力得到提高,體質得到增強,對于問題的看法也更加成熟。他們在返回校園后,遇到問題時,與其他大學生相比,能更冷靜、更客觀地分析問題,做出自己應該做的決定,并能堅持實現自己的目標。國旗護衛隊的每次集會、訓練都給他們提供了增加交流感情的機會,成員間相互了解、認同,以致默契配合。同時國旗護衛隊的每次亮相和展示都能讓他們感受到集體榮譽感和認同感,無形中團體意識、集體主題精神得到進一步強化。
3.優秀社團——軍事愛好者協會。社團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他教”形式的重要補充,是學生自我教育、管理的重要載體。“亮劍精神”的培育需通過一系列活動來實現,而軍事愛好者協會這個社團正是由學生這個活動實踐主體來組建,并開展各項拓展訓練、軍事訓練游戲等活動。同時這些活動是由同學們自主選擇的,參與性強、活動積極性高,效果顯著。
(二)建立規范化、長效的工作制度(機電學生工作設想)。
引導退伍大學生再融入校園的教育過程是對其他大學生實施再教育的過程,可以更好地將大學學業、青年使命、國防教育結合起來,促進退伍大學生與其他學生互相了解,彼此學習、共同提高,讓退伍大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從整體學生教育、培養角度上看,更需要不斷創造、創新“亮劍”精神的培養途徑和方式,在摸索中不斷總結經驗,以期增強“亮劍”精神在校園內的建立和發揮,使之真正內化為學生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
以上就是機電工程學院對退伍大學生教育、管理,以及作用發揮方面的一些摸索與做法,因筆者能力有限,許多有效、具體、可推廣做法未歸納在此篇中,僅供大家參閱。
參考文獻:
[1]徐海軍.論《亮劍》精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5(35).
[2]賀園亞.高職高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0).
[3]亮劍精神[J].中國人才,2006(02).
[4]朱愛勝.高等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實施[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4).
[5]程曉鵬.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實施的調查與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05(10).
[6]席琳琳.關于有效開展“大學生素質拓展”認證工作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5(12).
[7]曹軍.利劍出鞘雷鳴電閃——從李云龍及其戰友看“亮劍”精神豐厚意蘊[J].電影文學,2007(10).
[8]平非.從《亮劍》看中國人的勵志傳奇[J].肇慶學院學報,2007(03).
[9]羅婷.文本外的故事——電視劇《亮劍》的意識形態和大眾文化的雙重敘事[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
[10]張文諾,李夢普.英雄的當代回歸——論《亮劍》走紅的原因[J].隴東學院學報,2008(04).
[11]王宏根.試論電視劇《亮劍》的當代審美意義[J].電影文學,2008(07).
[12]董淵.試析小說《亮劍》的主人公李云龍[J].韶關學院學報,2008(01).
該研究受宿院2013XG05院級學生工作課題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