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真
摘 要: 學生階段是青年人養(yǎng)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時期,在學生階段加強對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發(fā)揮教育心理學專業(yè)知識的作用,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對青年人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習慣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學生 心理學 教育 中心
學生時期是青年人養(yǎng)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階段,在學生階段加強對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引導,對青年人養(yǎng)成良好心理習慣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教育心理學相關專業(yè)知識在學校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學的關注焦點區(qū)域主要有三個,即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環(huán)境。其中,學習者無疑是最重要的,是“焦點區(qū)域中的焦點”。所以要真正了解教育心理學,在學生教育中發(fā)揮教育心理學的作用,必須先了解有關學習者的知識。
在歷史上,對學生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問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是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師中心論”,認為學生的心智成長全仗于教師對教學形式、階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導,學生對教師必須保持一種被動狀態(tài),把學生單純地看成教育的客體,無視學生主體地位;另一種是以盧梭和杜威為代表的“學生中心論”,把學生的發(fā)展看成一種“自然”的過程、“自動”的過程,教師只能是這一過程的“仆人”,把學生地位抬到絕對高度。這些觀點和理解都會影響如何處理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學生關系問題,直接關系教學計劃是否能得到順利實施、教學質(zhì)量能否得到保證。我們的理解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一種“主導與中心”的關系,即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中心,一切教學活動和學生管理工作都應該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
個別學生自殺事件的發(fā)生,讓多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頃刻間灰飛煙滅。分析這類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在我們看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個別教師沒有足夠重視開展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各種關系。要知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在心理上每一天都會有微妙變化。每個上過學的人都經(jīng)歷過中學時代,肯定會有跟學生相同的感受。從成為中學生起,他們就已經(jīng)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心理特點,即將從中學步入夢想中的“象牙塔”這一階段性變化,首先是身份的變化,也是更高追求的起點。他們會逐漸形成青年人自己的特點和品質(zhì)——培養(yǎng)他們的傾向性、能力、自覺性、責任感、紀律性、與別人共處的技能和自我批評的能力等。因此,無論是中學老師,還是高校教師,不僅要深入研究有效開展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技能和技巧,而且要研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變化。考慮學生心靈特征、年齡特征和社會心理特征,通過各種途徑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時時處處關愛學生。同時由于不同階段學校教育都會受到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環(huán)境、社會變遷等眾多社會因素的影響,學校教育心理學的實施還需要與社會心理學結合進行。
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體實施中,要始終樹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中心”的工作思想與教育理念,首先做到“以人為本,做好人文關懷”,其次進行“科學輔導,幫其認知領悟”,還有就是“找準要點,提高交往能力”。特別對于存在家庭經(jīng)濟困難、性格內(nèi)向、性格暴躁、單親家庭等突出問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要做到細處,“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點滴學習與生活中改變學生心理及行為習慣。
1.以人為本、全人教育。“以人為本”在教育工作中具有特別重要意義,對于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師來說,老師面對的是年輕的學生,做的工作是育人工作,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都應是“以人為本、全人教育”。教書育人的工作首先就是人之為人,其次才是傳授知識,第三才是和諧發(fā)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這就要求各級學校老師十分重視學生心理健康與文明行為培養(yǎng),在健全人格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讓個體生命潛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諧、持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和諧發(fā)展的“全人”。
2.主動工作、深度關懷。老師在學生管理過程中的確有教學、管理等許多繁雜的事情要做,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但在關注這些顯性問題的同時,更要關注心理健康等隱性問題。有時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或有壓力時并不會主動找老師,尤其是因家庭原因、性格特點、交往問題等造成的心理問題。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日常生活中重點關注存在“異常”表現(xiàn)的同學,給其以關注與關懷。同時發(fā)動學生干部,特別是學生心理信息員的主觀能動性,洞悉學生各方面情況,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學生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在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尤其面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更要能站在學生角度想問題,想方設法給之以關懷,主動做好學生家長的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家長既能積極治療,又能主動配合學校工作。
令我們高興的是,目前各級學校在教育心理學方面正千方百計地采取措施,越來越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中學、高校等各級學校開始增設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學或指導方面的專門人才,如專職輔導員、心理班主任、心理咨詢教師、學校社會工作者等,以及建設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素質(zhì)拓展活動等,開始密切關注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情緒表現(xiàn),如焦躁、逃避和防衛(wèi)、敵對性、自我懲罰、壓抑、羞怯等,使學生越來越受到重視,大大保證學生健康發(fā)展。總之,學生階段的教育心理學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正在慢慢地成長起來,隨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必然會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呵護學生成長、成人、成才、成功。
參考文獻:
[1]華南師大教育系教育學教研室編.現(xiàn)代教育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魯潔,主編.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萬喜生,著.教育與心理[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