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玲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4-0096-01
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打基礎的一項重要工作。作文是包括字、詞、句的聯系,寫作能力的提高意味著語文基礎的扎實。那么,小學階段如何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呢?
一、擴大課外閱讀,加強語言積累
小學生接觸事物不多,寫作素材貧乏,因此對作文有畏難情緒,如果讓學生多讀書,多積累,積少成多,等到自己說話寫作時更能信手拈來,下筆成章。
課外讀物內容廣博,知識豐富,是前人思想的結晶,課外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積累材料的重要渠道。閱讀過程中學生要隨時隨地動筆圈、畫、點、批、摘、記,將書中優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下來,形成讀書筆記,寫作時,便可通用自如;同時可運用粗讀、精讀、詳讀,略讀、泛讀、速讀等多種形式,根據需要和讀物內容決定讀書方式,提高閱讀效果,積累材料。同時還可通過廣播、電視、電腦等現代化手段來積累豐富的材料。一個人讀的書越多,所獲取的作文知識和方法也就越多,作文時也就越發容易。
二、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寫自己熟悉的內容
作文的素材源于生活,要細致的觀察,作文才有事可寫,有話可說。學生的作文往往空洞無物,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留心、認真地觀察生活。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到生活里去觀察,去體驗,去感悟,他們就會用自己的筆描繪出這個色彩絢麗的世界。作為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處處留心周圍的事物。如寫一個熟悉的人,首先就要確定觀察的對象,然后設法接近他,觀察人物的肖像、衣著、舉止、言談、內心活動等,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去細致深入的觀察,提高觀察質量。如指導學生觀察花朵,通過視覺了解花朵的形狀、顏色、姿態;通過嗅覺聞到它的花香;通過觸覺,觸到它的實體。
學生要寫出有新意的文章,就要豐富學生生活,讓學生充分享受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教師必須十分注重學生感受生活的過程,讓他們情緒飽滿地投入生活。只要我們有意識地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就能隨時隨地獲取豐富的習作素材。春天到了,我引導學生留心校園、田野的一草一木;夏天到了,我帶領學生擁抱大自然,感受夏天的豐富多彩……并要求學生及時將心中的所思所想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通過長期的積累,學生的腦中裝滿了孩童時代的故事,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
三、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
作文教學情境創設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渲染氣氛,或引發興趣,或刺激想象,或啟迪思維,作文教學時都應遵循直觀性教學的原則,本著挖掘大腦潛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激發作文興趣這一目的,并依照不同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習作要求設置不同的情境,以收到最佳效果。教學中,教師利用繪圖、童話故事、生活小品等形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邊看邊想,先口述再筆述,這種即興觀察說寫并列的方法,學生興趣濃厚,訓練效果顯著。例如,在教學習作《我最敬佩的一個人》時,在通過事例來表現這個人物時,我就在課堂上模擬了一個見義勇為的場面:在晚上學校的值班室里,坐著范爺爺,這時外面進來了三個小偷,他們剛剛翻墻而入的時候,就被機敏的范爺爺發現了,范爺爺和小偷展開了搏斗,最后以勝利告終。小品表演完后,我引導學生說說事情的經過,還要求學生就這件事談談自己的看法,最后寫下來。學生由于參與表演或觀看了表演,又通過討論發言,因而寫出來的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
四、習作教學,要應以人為本
在習作教學中,不同的理念會有不同的教學實踐過程,最終產生的教學效果也就不盡相同。課標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切教學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它提出了現代小學作文教學的新理念,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倡導習作應是生命與生命之間表達和溝通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重視創造思維,創造精神的培養,放開學生的手腳,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的廣闊空間,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真實表達,有創意的表達。
由于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不同,表達能力不同,我們不能用一個模式、一個標準去衡量他們的作文,最重要的是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引導他們自由表達,樂于表達,在內容上有自己的觀察、體驗和發現,有自己的認識、情感、思考。作為語文老師,要關注、重視學生的自我寫作和意識。我們應該逐步培養學生自我發現、自覺積累、主動作文的好習慣,把學生愿意寫、善于寫、非寫不可來做為習作教學的最高境界。如果習作教學能重視以人為本,就一定能產生很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