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勤仁
【關鍵詞】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9—0085—01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的閱讀能力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基本語言素養,還成為學生傳達情感表達思想的工具。語文教學閱讀為先,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之中的重要性可謂是不言而喻的。在分析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之中,可以更好地回顧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之中存在的問題,并試圖探討解決問題的若干途徑。
一、 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
1.以課本內容為主。當前各個版本的語文課本都是由語文教育界的專家精心篩選出的經典文本,在難度安排和審美意蘊上有著獨到的設計,但這并不代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育文本就應該局限于課文內容之中。事實上,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閱讀和深厚的積累,而這些并不是語文教材能夠完全滿足的。若完全局限于教材進行語文閱讀的教學,教師在講課時就會被束縛住手腳,無法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講解課文文本在寫法和感情上的美感。同時,將教材當作唯一的閱讀材料也會導致學生視角的狹窄和語文素養提升的停滯,不利于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興趣和未來更好地發展。
2.忽略閱讀材料的時效性。在現有的語文教學之中,用于閱讀教學的文本多是經典文本,這些文字經歷了時間和無數代讀者的考驗,其文學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重視經典并不意味著要忽略閱讀教學的時效性,閱讀作為一種能力更應該重視其為當前服務的作用。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不應該將閱讀材料局限于經典著作,也不應該忽視材料的時效性,不僅可以引入大量時文美文,也可以將當代人的文學表達與經典進行對比,突出文學超越時空的價值。例如,對于當前較熱的罕見寒潮,教師可以結合古詩之中描寫雪景的《江雪》、《卜算子·詠梅》,要求學生結合自身觀感進行擴寫,幫助學生理解千年之前詩人所面對的美景和心中的思想感情。
3.片面強調閱讀理解練習。在初中語文教育之中,對于學生的考核多采用考試的形式,語文教學的成果多以語文考試的分數來定論,這導致在部分應試教育影響下的語文教學過多地關注考試內容,并以閱讀理解這種語文考試的題型來取代閱讀本身。閱讀理解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但以大量練習來提高閱讀成績的方法難免落入應試教育的窠臼,無法引起學生興趣,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閱讀水平的真正提高。
二、 提升閱讀教學效率的方法
1.合理安排閱讀難度。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個人理解能力和審美素養大幅度提升的關鍵性時期,這不但賦予了初中語文閱讀訓練以極高的價值和意義,也決定了這一階段的閱讀訓練必須秉持著循序漸進得到方法和穩步提升的思路。在學生閱讀能力飛速發展時期進行閱讀訓練,必須摒棄拔苗助長的想法保證閱讀難度處于合理范圍內,也必須保證閱讀文本不會過于淺薄,無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提升。考慮到語文教材在選文和編排設置上的合理性,初中語文教師在為學生選取閱讀素材時可以更多地圍繞教材內容進行選擇。例如,在教授魯迅的《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不僅可以圍繞課文進行探討,還可以大量引入《朝花夕拾》之中的相關素材,以魯迅和童年為中心主題廣泛介紹優秀文本推薦閱讀。由于這些文本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在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插入這些文本,不僅能夠很好地深化認識加強理解,還能保證課外延伸的文本在難度上安排合理。
2.精度泛讀相結合。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師經常會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但如何做到這兩點卻成為學生和老師共同面對的問題。事實上,多讀書、讀好書的要求與閱讀之中精讀和泛讀這兩種閱讀方法緊密結合。多讀書是對于學生閱讀量的要求,要求學生廣博地吸收知識并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和好書的價值。讀好書是更多地關注優秀文本的深度解讀,要求學生能夠在發現優秀的文字時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和文字背后的深意。例如,對于《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著名的經典詩歌選集,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認真誦讀,以精讀的標準進行要求。而對于報刊雜志、科幻小說等等通俗讀物,學生泛讀即可,不需要反復閱讀深度挖掘。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