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 雪
變與不變
文 / 王 雪
數百年前,見一垂髫小童,靜坐于桃樹下的書祠中,手中發黃的粗糙書頁上,濃墨寫著諸子百家的訓誡。
數百年后,學生捧著電子書坐在教室中,屏幕上是排列整齊的鉛字,演繹著異域文化的悲歡。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生活日新月異,閱讀方式也發生著巨變,時至今日,仍然有人青睞紙墨清香,也有人投身科技,享受電子產品的便利。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我們的日常早已變為電子閱讀與網絡學習。或有人為電子與紙質之分爭論不休,但不同的閱讀方式理應并存,時代發展要把握好閱讀的“變”與“不變”。
變的是載體,不變的是內容。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于流傳百世,從竹簡到紙張,再到電子平臺,其靈魂未變。我每每誦讀古文,便會感受自己穿越時空,成為私塾中的一小童,與圣賢進行心靈交流。雖然電子閱讀打著新時代的烙印,但我并不認為它于傳承文化有一絲一毫損減。有人說,擯棄紙張,就丟了讀書的情懷。這樣的觀點在歷史的證明下很難立足——難道當初簡牘被紙張淘汰時,璀璨的思想就消失了嗎?正好相反,在紙的幫助下,它傳播得更深遠了。因此要認識到科技只是工具,真正重要的,是內容。
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初心。有一句古話:“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真把書當作朋友,將閱讀融入生活,便無所謂形式。就我個人而言,電子閱讀是讓閱讀充分與生活結合的最好方式,無需沉重的“大部頭”,只要輕點屏幕,就能拾取前人的思想精華。除此之外,多媒體技術發展也提供許多便利——若能在閱讀貝多芬傳記時來段他的交響曲,不就對貝多芬的作品與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了嗎?他人所說電子閱讀、網絡閱讀之弊,在于碎片化與信息量大、失去清凈的心境。然而,只要我們不忘初心,拋去現代社會的燈紅酒綠,便能在閱讀中達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之境界,當紅的英國女演員艾瑪·沃森,曾宣布息影一年以充實自我,構筑人生。她定下每周讀一本書的目標,并在推特上與粉絲分享內容與感想。她為女權奔走,用自己從書中得到的知識與思想贏得陣陣掌聲;同時影響大批粉絲愛上閱讀。這便是新形勢下閱讀之美的重新綻放。
愿我們在變化的閱讀世界中尋找不變的本真,用思想作船,漂蕩在書籍的海洋中,攝取知識的華彩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