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nóng)觀察
近期在個別地方脫貧考核中發(fā)現(xiàn),70多歲的孤寡貧苦老人家中竟擺上了跑步機,如此一幅脫貧奔小康的畫面,令人哭笑不得。這與多年前植樹造林考核中出現(xiàn)的“山體噴綠漆”“小學生披塑料袋裝羊”何其相似!由此可見,打造“脫貧景點”的歪風并未消停,當剎!
個別地方為何有膽子打造“脫貧景點”?這不由得令人深思,在脫貧督察考核中,是否有“到此一游”“走馬觀花”式的不深入做法?在責任追究上,是否有利劍高舉、輕輕放下的傾向?督察考核中只有多一分較真,才能擠一分水分,才能讓干部時刻繃緊“責任”這根弦,杜絕弄虛作假,確保脫貧成果經(jīng)得起歷史和實踐的考驗。今年是脫貧攻堅的關(guān)鍵之年。決不能讓這種投機取巧、應付了事,或者盡搞花架子的風氣蔓延,要讓他們付出代價、受到懲罰。(劉雅鳴宋曉東)
前幾天,一則“塑料大米”的視頻在朋友圈刷屏:一個個塑料袋放進機器,一顆顆像米一樣的東西生產(chǎn)出來。據(jù)稱,這是假大米制作過程揭秘。然而,“有圖未必有真相”,當?shù)厥乘幈O(jiān)工作人員辟謠,這種設(shè)備叫塑料造粒機,本來就是加工塑料顆粒的,生產(chǎn)成本比大米還高,沒人會賠本當米賣。
遏制“舌尖上謠言”,要系統(tǒng)治理、綜合施策,需要政府、企業(yè)、媒體和公眾共同努力。權(quán)威發(fā)布跟不上,謠言就會滿天飛,政府部門要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建立應急響應機制,第一時間組織專家公開辟謠。同時要加大對造謠者打擊力度,特別是對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嚴懲不貸,提高法律震懾力。企業(yè)和媒體也應積極傳遞正能量,主動宣傳,讓科學知識跑在謠言前面,提振市場信心。避免“謠言傷農(nóng)”,同樣離不開每個公眾的參與,少一些不假思索的跟風,少一些毫無戒備的轉(zhuǎn)發(fā),謠言才會無處遁形。
(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