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
2016對我而言是個非常特別的年份,這一年除了初為人父的驚喜之外,我的團隊也經歷了一場艱辛至極的再創業歷程。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做了兩個項目,在線環球直播和“一條被子”電商項目。前者為我們收獲了上千萬的在線觀看次數,而后者則在短短一個月內銷售量過千。我是“咋整”新媒體團隊的負責人,我要講述一個關于創業團隊在2016年如何破繭而出、重新崛起的故事。
當機會來敲門的時候我正好有道門
2016年11月,是一個令我緊張萬分的月份,一方面我的孩子剛剛滿月,另一方面“咋整”團隊的兩個項目正式啟動。
早在2016年春節過后,我們團隊內部就開始認真考慮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新聞屬性極強的新媒體公司,未來應該如何發展?
2016年,新媒體這個行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喧囂和涌動,從2200萬的天價廣告費到網紅動輒每次數十萬的在線打賞,令人以為這是個日進斗金的產業。然而,曾經作為新媒體行業最早開荒者的我們,由于管理層在2014年的動蕩以及戰略轉型決策失誤,2015年毫無拿得出手的業績,甚至從行業排行榜的前十跌到了百名開外。所謂再創業是一次痛苦的洗禮,我們必須面對更為殘酷的競爭和更多巨頭的介入。當時的處境,如果我是一支部隊的司令,那正是“攏共只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的尷尬局面。
好在,新媒體作為一個新興行業,總有新玩法和新概念。直播和電商在我們介入之前,還是整個行業中一個新興話題,存在著很多想象力和發展空間。
2016年,整個行業都在探討短視頻的可能性,隨著手機流量費用越來越便宜,新媒體視頻化成為一種可以普及的內容形式,對于我們團隊而言,短視頻勢在必行,然而手上的資源卻很難匹配這樣的吞金項目。
在一次行業分享會上,一家從主打短視頻起家的新媒體公司介紹,他們僅在職視頻編導的數量就超過20人,同時還有五個以上的外包團隊協作,這樣才能維持每日更新的節奏。按照這樣的人力匹配計算,我們要維持日更至少需要在人力方面每年追加400萬以上的投入,對于當時年收入僅有兩百多萬的團隊而言,這顯然是個天文數字。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新的方式切入這個新的市場,同時要維持一個相對低成本的人力運作模式,以免讓公司的財務狀況惡化到不可收拾。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開始全力開發在線直播市場,在2016年初,新媒體行業幾乎沒有人關注這個領域。
在線直播模式并不新鮮,早在2014年我入行前就已經開始有人在此掘金。由于在線打賞功能的流行,一些模特和經紀人公司開始培養網紅加入這個市場。我的一個鄰居曾是一家小型模特公司的老板,他的公司主要承接展會、慶典和活動的禮儀、模特、司儀外包業務,2008年成立后一直過得很艱難。由于缺乏商業資源,他們只能接一些外包再外包的業務,手上的模特資源也不算優質。然而在2014年,我的鄰居介入直播市場,通過培養、推廣和固化培訓網紅,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他不僅在當年就換車換房,而且還在海南投資了兩套房地產。
我個人并不羨慕他的成就,畢竟隔行如隔山,我并不懂得如何去運作模特和網紅,然而他的成功卻讓我看到直播業務的可能。盡管2016年年初直播行業還是以網紅和秀場模式為主,然而隨著這個模式競爭的白熱化,越來越多的低俗和賣弄式的表演開始出現,作為一個新媒體機構,我們很清楚這必然導致政策的收緊。縱觀整個互聯網行業,無不是從低俗走向欄目化精品化,在轉型期間專業的欄目化運作團隊無疑是行業中最稀缺的資源。
我是多年的國際政治及軍事評論員,也曾經多次近距離觀察過戰爭,我的搭檔方樂迪是多年的時政記者,根據以往的經驗和所掌握的資源,我們從2015年就開始運作一個關于境外旅游和探險新媒體公號,也聚攏了幾萬忠實用戶。我們認為基于旅游和探險目的的直播節目肯定會有人看,同時,我們也開發出了很多海外的主播資源,這是現在國內市場稀缺的資源。于是我們決定上馬直播項目,并且迅速開始擴張海外資源,定期推送我們的海外在線直播。這個項目在立項的時候并不被我們的投資方看好,他們堅持認為這缺乏足夠的商業模式支撐,然而我們卻堅持好的內容就是商業模式。
在新媒體這個快速發展的行業,小步快跑迅速迭代才是正確的做法,最終事實證明我們的判斷是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借助里約奧運會的熱度,我們成功策劃了一檔全球12城共同迎奧運的在線直播欄目,并且首次在平臺突破200萬的播放量。
在平臺的支持下,我們11月又策劃了30城日播的全球直播節目,累計播放突破千萬且多次被推薦上平臺首頁。由于我們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持,因此也無法聘請大V來參與我們的直播節目,能有這樣的成績確實不容易。
經過連續兩次的大型直播策劃,我們不僅在直播界小有名氣,而且合作的平臺和商業品牌也越來越多。2016年在媒體上的轉型,到此算是有了一個讓人比較滿意的成績單。
從市場反饋看,我們的直播節目開辟出了一條網紅之外的商業變現之路。直播解密可以靠出色的企劃與執行帶來切實的商業的盈利。明年相繼會有大平臺從內容購買和品牌傳播上與我們合作。
“一條被子”的電商邏輯
突破直播領域的同時,我的團隊也在電商領域進行了一個大膽的嘗試——自己設計和生產“一條被子”。做這個產品的想法源于我的一次沙漠旅行,那次旅行主辦方要求參與者必須自備睡袋。對于出門只愛住酒店的我而言,如果去買一條睡袋只會是一次性產品,同時我又不愿意買一條廉價貨色虧待自己,于是,我在美國的購物網站上找到了一條高科技的被子,這種被子選用了一種全新保暖材料——氣候盾人造棉來制造,不僅輕便保暖而且可以反復水洗和壓縮。親身使用過之后我認為這是一款神奇的產品,氣候盾材料的特別之處不僅在于保暖和輕便,關鍵是反復壓縮和水洗之后并不影響保暖效果,而且從洗衣機拿出來幾乎就已經干了。
我當時就想,如果這種材料全面替代傳統的棉花、羽絨和絲綿的話,將會是一場革命性的家居改變。此前,傳統材料制成的被子主要通過在陽光下暴曬來消毒清潔,對于北京這種多霧霾的城市而言,晾曬被子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新材料的被子可以像內衣一樣用洗衣機清潔,而且具有速干功能,可以即洗即用,這顯然比傳統材料更干凈和衛生。
于是我給氣候盾公司發了郵件,以確保自己能夠買到這種材料,同時開始在國內尋找可以加工這種材料的工廠。很快我得到了氣候盾公司的回應,他們告訴我在中國并沒有他們的代理商,但是可以直接從美國訂貨,因為他們的材料只在美國本土生產。經過了一年時間的訂購、外觀設計和生產工藝完善,我們終于在2016年11月向市場投放了1000條被子。
銷售前夜我們整個團隊對這個產品并不是很有信心,由于我們自身的原因,這款被子比預定投放期晚了整整三個月。而我們對第一款產品的功能設定是春秋季節用的薄被,11月才投放市場已經有點過季了。電影《一代宗師》里說得好,“寧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停”,于是我們把項目堅持做了下去,結果卻出乎我們的預料。
從雙十一上線銷售到雙十二促銷結束,我們第一批次投放市場的1000條被子全部賣完了,現在已經進入了第二批次生產期。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零售商的反饋,這款被子的退貨率非常低,客戶的復購率也非常高,這說明用戶肯定了我們的產品質量和設計理念。
2016年我閱讀了一篇關于優衣庫的商業報道,優衣庫成功讓抓絨類產品替代了羊毛衫,成為市場上中層保暖服裝的主流。抓絨材料和氣候盾一樣,都是源于軍事科技的戰地人造保暖材料,都具備容易清潔和速干的特性。顯然,人造保暖材料正在逐漸替代以棉花、蠶絲、羊毛和羽絨為主流的服裝市場,而被子這個市場至今已經是天然保暖材料最后一個堡壘,誰能攻破它誰就能創造另一個優衣庫。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2016年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通過市場印證了我們的商業邏輯是正確的。
盡管我們這個團隊在2016僅僅做了兩個新的小嘗試,成績卻讓我們欣慰和感動。畢竟,這是一個以90后為主的新媒體團隊,在決定放手去干之前,都沒有電商和直播方面的任何經驗。
經過這一年的奮斗,我和我的小伙伴們或許可以回答自己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堅持做一份媒體的事業?因為只有在這個行業里邊,我們才能每天都接觸一些新鮮的人,做一些新鮮的嘗試,發現一些新鮮的領域。讓自己的每一天過得新鮮,這才是這個行業真正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