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文學和現實的關系究竟以何種方式被呈現,無疑是區分作家創作個性的重要方式。對現實生活的虛構和非虛構表達在不同的維度交織彈奏,形成了文學空間蔥蘢而多元的藝術風貌。彭曉玲新作《空巢——鄉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啟示錄》以非虛構手法行文,又包含著作者深情而悲憫的現實觀照,在二者看似不能交融的部分自然融合,呈現出一種質感和引人深讀的藝術況味。
非虛構筆法下的“實在”寫作
“你記得很實在,我們家就是這么個情況?!边@是作者在江西吉水金灘鎮麻塘村采訪完后,見過世面的被采訪對象老鄧在看完她的記錄之后滿意的肯定?!皩嵲凇辈煌凇罢鎸崱保罢鎸崱笔菆蟾嫖膶W的基本要求,“實在”則體現了一種藝術穿透力。
《空巢》作為一部“鄉村老人的留守啟示錄”,是作者跑遍八省十三個縣村,采訪了七十余名老鄉,選取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四十八名,并根據這一區域老人最鮮明的特征,分類敘述的一部作品。在地域上擬通過對“東西南北中”的涵蓋達到可類化推理的效果。在造成“空巢老人”的原因上,也盡可能多地去挖掘。從子女的外出打工不想回(城鎮化浪潮對鄉村的吞噬)、不能回(離開鄉土的子女艱難的生存狀態)、回不來(迷失在利益追逐中犯了罪的鄉土子女),到來自老人自身原因(性格、尊嚴的追求,身體條件,如得了麻風病,不想被歧視)而不愿和親人住在一起等現象的記錄和描述,真實地再現了當下中國社會鄉村老人面臨的生活困境。現實是比文學更豐富的存在,這些原生態的記錄看似瑣碎、龐雜,卻像一幅清明上河圖,在近乎全景式的鄉村圖景書寫中,逼真地刻畫出生活百態。一方面它揭示出生活本身令人眩暈不安的復雜性,“不幸的老人各有各的不幸”,其中的艱辛、酸澀難以以一概之,如果非要縮減、集中,帶來的可能就是空巢老人問題的簡單化、概念化處理;另一方面它也建構起讀者和陌生空間的溝通橋梁。老人作為一個逐漸走出社會主流的群體,很容易被忙碌的現代生活所遮蔽,作者不遺余力地采訪和書寫,“把生活赤裸裸地展現”,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更全面地了解、關注鄉村老人的生活狀態”,引起療救的注意。
這是作品呈現的來自現象層面的“實在”,它帶給讀者一種原始的沖擊力,但作品更大的藝術力量來源于作家對生命本相“實在”的拷問,這種“實在”引人深讀又不忍卒讀。任何生物都會經歷從勃發到衰亡的過程,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只是一個切入點,它通過一種集束式的問題陳列,讓我們看到了生命在面對自然規律或者命運時的卑微、無奈甚或蒼涼。
黎老,大足石龍鄉新生村人,南下打工潮的第一波成功者。二〇〇五年的時候,拼搏十年的他有了一百五十萬元的存款。但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返鄉創業時,厄運卻接踵而來。首先是年僅五十三歲的他中風,再是妻子得了尿毒癥。健康的消逝帶來的是尊嚴的喪失,他“竟然下不了床,急得哇哇大叫”。醫治的結果是“說話含糊不清、無法再工作”。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不勝枚舉——敬老院里那個穿著西裝背心的雅致老者,年輕時想來也英姿勃發,但衰老和疾病讓他不得不手持一塊小方巾,以便擦拭隨時流下的涎水。而婆婆延四太年輕時“德高望重,在村里威信極高”,年老后卻因為高血壓偏癱了五六年,由于三個兒子不能認真照顧而更顯狼狽和辛酸——在一次烤火的時候,老人一頭栽了過去,由于半身不遂無力挪開靠在火爐上的腳,等到數小時后被人發現時,腳背已經被燙焦。隨著人肌體的老化,疾病會逐漸侵蝕我們的身體和日子,也侵蝕著親人的耐心和關愛,最終一點一滴地摧毀人之為人的尊嚴和理智。那是一種生命凋零的驚駭和無能為力,那種悲涼和孤獨噬人心骨,作者將其捕捉并一一書寫。
作者確然是在寫空巢老人的故事,但更在記錄和講述“年歲的增長所帶來的身體衰弱及恥辱的故事”,作者盡可能“用緩慢的敘事手法,細致、冷靜、溫和地描繪”,在這種“實實在在”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生命的歷史。歷史是被人忘卻的場所,或是正在延伸的距離,在這樣的生命歷史描摹中我們發現了一種驚心動魄又無可奈何的生命之傷。老去是每個人生命的必然,然而衰老卻令人傷感。如何讓生命在尊嚴和溫暖中老去,是這部作品帶來的最深刻的震撼和思索。
人類本性決定其不會因為他者的苦難去改變世界,但卻會因為在他者的苦難中看到可能的自己而切實地行動。一部文學作品反復地渲染痛苦并不能引起讀者真正的痛感,而《空巢》卻在不動聲色的“實在”的記錄里,喚醒了人自身的危機意識,也因此喚醒了人對改變自身困境的某種努力,這是其最具意義的地方。
本體意識下的深情觀照
《空巢》作為一部紀實作品,其真實特征不容質疑。但同時讀者也驚異地發現,這部作品飽含深情。作家是生活的記錄者,更是生活的表達者。好的作家具有一種力量,她可以讓問題的本質從生活圖景的繁雜中表露出來,漸漸地引申到對某些真相的拷問,并具備某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非虛構文學講求對真實生活的尊重,但“真實”原本就是對作家巨大的考驗??档略缇吞嵝堰^人類:“你看得到星空嗎?實際上你看到的不過是那顆星星的幻影?!币驗樾切窃诘竭_你的眼睛之前便已經隨著星球的運動到了別處。生活的真相也如此,它隱藏在碎片化的現象背后,隨著日復一日的重復,令人在察焉不識中走向麻木。彭曉玲是個勤勞的作者,最早的時候,她迷戀詩,詩本身就是勤于思索生活的一種靈性閃現;而后她寫散文,從見微知著到文化追索——從《紅石頭的舞蹈》《掛在城市上空的憂傷》一路行進至《蒼茫瀟湘》,看似是一種視野的轉變、文風的變軌,實際上是作者以一貫之地對生活認真、負責的態度的深化,而這在《空巢》里水到渠成地交融在一起。
《空巢》首先表現出一種對生活的多情和深情。非虛構文學需要作家保持公正的眼光,公平地記錄發生和看到的真實現象。但這并不代表作者就要以“零度情感”去面對被表現的對象。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創作風潮興起,法國巴那斯詩派曾標榜所謂“不動情”(Impassivite),他們將那些“光禿禿硬邦邦的枯燥貨色”扔給讀者,禁忌“人情味兒”的出現,但這種真實的結果是:被閹割的作者和被敗壞了口味的讀者。很難想象,當讀者產生抗拒之心時,還有什么思想會被接受和傳播。與這種文風不同,彭曉玲在《空巢》中尊重紀實文學的“本體意識”,但并不忌諱作家情感的介入。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鏡頭:“我心里異常沉重,不由得暗地里責備自己惹她們傷心了?!薄拔页麛[擺手,不由得滿心酸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該是人的惻隱之心!”真正有正義感的作家,不會以零度情感為準則去表現衰老、傷痛、疾病、罪惡和苦難,因為他們知道所有的不幸實際是來自人性的不幸,一個人的痛苦映射的就是一個群體甚或整個人類的未來。書寫不是為了通過惡意的暴露、高高在上的俯視去獲得關注、同情,而是為了讓所需要表現的被表現出來,而這只有當作家的情感也投入進去了,才會獲得觀察的敏銳性,具有去發現的能力。彭曉玲在《空巢》中有力地實踐了這一點。
《空巢》同時也體現了作家對“文學”與“人”的關系的思辨,這是另一種深情。人是作品的一切,所有的藝術都應統攝在“人”這面旗幟之下,對人的表現是文學最本質的任務。當作者從第一個采訪對象張水美家出來時,她的文學觀注定要發生一次深刻的質變,因為她突然明白,“每一扇緊閉的門后,都有一張獨一無二的面孔,那些深刻的皺紋里一定藏著數不盡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于是她用兩年的時光,走近更多的老人,去聆聽他們的世界,去挖掘溝壑縱橫的臉上皺紋的來源,再以一個作家的洞察力和責任意識去提煉和表達,讓蒼茫大地上那些實際已經被忽視甚至輕賤的靈魂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蔡甸黃陵人文小蘭,四歲喪父,十六歲喪母,與兩個妹妹相依為命長大,一生嫁過兩個男人,一個只知道打牌,離婚后不管女兒,卻在女兒結婚前回來搶走了一半的彩禮錢,美其名曰“女兒也有他的一半”;另一個則相伴十數年,卻在她生病后從未來探視、問候過。作者寫道:“有時她半夜猛地坐起來,一動也不動,也不吭聲,就默默地流淚?!弊髡邚奈纯桃馊ケ憩F什么,但這種基于生活真實、基于良知的寫作,本身就比刻意的渲染更具表現力。當越來越多的作家們忙于“炫技”,忙于統攝在某種主題下欣然高歌,當作品越來越批量化速成時,這部二十八萬字的非虛構作品卻再一次擲地有聲地回答了“什么是文學”,這種對人的尊重,對文學的尊重令人感慨。
人即思想,思想即美。人性的涵義是美學思想最重要的部分?!犊粘病肥亲髡叱浞肿鹬厝酥S富,用深情的筆觸,不辭辛苦的采訪、觀察所做。她體現了文學最本源的意義“文學是人學”,在對生活景象、社會之殤的記錄中,呈現出厚重的思想底蘊。我們有理由相信,對空巢老人的書寫只是一個開端。已然具備了高度的文化素養,并且觸及到文學和現實更深層思辨關系的彭曉玲,具備了對生活中新的現象、形象及事件的捕捉與表達的能力,我們也有理由期待下一部作品依然具有展現“人性深刻與厚重”的力量。
作家本分的努力踐行
正如評論家賀紹俊所說:“揭露問題并不是文學根本的目的,對問題進行更深邃的思索才是作家的本分?!薄犊粘病分校骷页嗽谖膶W的敘述中揭露現實,喚醒人們對老人問題的關注之外,在密匝的敘述里其實一直在啟發自己和讀者共同為正在老齡化的中國尋找一條可以“安然老去,放心老去”之路。在這里我們不去論述體制所能提供的保障,因為那是文學無法干預的現實,我們只從文學作用于世道人心這個功用出發,從思想觀念的改變來剖析可能的解決方法。
觀念的改變首先應該是父母教育方式的改變。透過全書八章內容,我們不斷看到這樣的描述——“兒子把我的心挖走了”“我為女兒還貸款” “我們活一天,孫女活一天”,這是作者用筆最多,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作者書寫的這四十八位老人雖為空巢,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依然和兒女發生著“付出多于回報,責任多于親情”的關系,年邁的他們要幫助兒女撫養留在家中的孩子,將自己辛苦積攢舍不得花的錢給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幫助他們蓋房子、還貸款甚至供其揮霍,而這并不能帶來兒女更多的孝敬和關愛。人們自然會將矛頭指向“孝道的淪喪”,但在筆者看來,這是中國式育兒必將帶來的惡果。當父母和孩子永遠沒有界限感時,孩子學不會對父母尊重;當父母永遠把最好的給孩子時,孩子已然習慣了索取和享受。父母在子女應該培養自主和擔當意識的時候,未曾激發和培育起這種精神,所以,即便他們已為人父母,但是他們的心理依然未曾“斷乳”,所以才不斷壓榨老人,所以才無法負起成年人應該負擔的責任。因此,其實《空巢》透過赤裸裸的現實也在啟示讀者,如若想要“養子防老”,教養觀念和方式就必須改變。
其次,關于老年生活觀念的改變。老年生活應該是怎樣的?我想更多的中國老人可能就是如《空巢》所記錄的“只要不餓我們,不冷我們”“能活一天就是一天”“等兒女們早點回家”“都這么老了,怎么過都一樣”。其實這是一種病態的生活。年輕和年老是生命不同的時期,是所有生物需要安然面對的現實。悲老、傷老都不是最好的方式,將自己有限的生命完全綁架在年輕人身上,更是不切實際、自尋煩惱的做法。為什么不更好地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生活、善待自己的精神,讓歲月給予自己的經驗、智慧散發光芒呢?作家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在《江西行》中,作者筆下出現了鄢水生老人,他積極奔走——“我給村上當導游”,對挖掘和弘揚本村的民俗文化做出了令人敬佩的貢獻。老,也并不意味著退出生活舞臺,他用熱情點亮了一個村子,也撐起了老者的尊嚴和價值。在《慶陽行》中,作家則不遺余力地表達了對李順虎老人的贊美,她注意到“他的腰桿兒挺得比誰都直”,他盡自己的能力去生活,而不是非要幫助孩子什么。他忙碌地經營讓自己安生立命的所在,卻也騎著自行車每天趕去“挖花花”,一個自尊自愛的健康老者形象樹立在讀者面前。歲月惶惶,誰人不老?老并不一定意味著困頓、哀傷,從觀念的改變到行動的跟進,是改變空巢老人孤獨狀態的又一種思考。
最后,是對養老公寓的重新認知。中國的老人幾乎都很忌諱“敬老院”“老年公寓”。他們認為這是“養兒防老”失敗后迫不得已才做出的選擇。所以,即便現在的老年公寓已經越來越多,設施越來越好,去老年公寓依然是絕大多數中國老人不情愿的選擇。尤其對于農村老人來說,這是一個很難轉過去的彎。
事實上,公寓養老模式有很多便利之處。我國著名學者、北大教授錢理群在退休之后賣掉了自己的房子,住到了養老院,他覺得終于可以安心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從人類的相處模式上來說,同等年齡的人居住在一起也容易交流和生活,并且養老公寓里一般配有專門的護理人員,其專業水準或許遠遠好于嬌生慣養出來的子女。當然,老人選擇養老公寓并不意味著子女就可以撒手不管,在他們生活被照顧的基礎上,心理的需求是只有子女才能給予和滿足的。所以,也許我們應該以“法”至少以“法規”的形式,來約束年輕人對老人的探視?!犊粘病愤€專門采訪了東莞地區“家居養老模式”,該地區以老人居家、社區派駐社工的方式協助老人養老,吸取了香港大學等先進高校專家團隊及香港協青社等社會團體的經驗和建議,從一開始的舉步維艱到現在的“社工+社工助理+護工+義工”四工聯合運營,為中國其他地區養老模式的展開提供了一條可借鑒之路。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非虛構文學以描摹存在的方式,表達這份人道情懷。當然,我們無法要求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一定去回答并給出解決生活難題的良方。但是至少在作者的努力和描摹中,讀者能有所思并喚醒了人之為人的良知和悲憫,在他人的苦難中反省自身,并盡可能探尋一條改變的路,那么文學幾乎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犊粘病l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啟示錄》,在非虛構的“實在”寫作中,用飽含深情的筆觸,理性地記錄了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啟示我們去思考一個重大的命題:“人如何能夠尊嚴、安然地老去?”勞我以生,佚我以老。希望正如作者的祈禱——“老去的時光,最好不要孤獨,最好不要困頓,最好不要病痛,只要安然而逝去?!倍@份祈禱需要全社會從觀念、行動到保障體系的整體改觀才能實現。
責任編輯:劉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