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建成
朱熹與光澤社倉
文/王建成
之所為也”。這是宋朝民間社倉倡導者朱熹,為光澤新建社倉而寫的《新建社倉記》一文的開頭。
社倉是古時民間儲糧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和制度,由宋代理學家朱熹首創。宋乾道四年,朱熹目睹閩北連年水旱瀕繁,百姓不得溫飽,餓殍遍野,饑寒交迫,于是在福建崇安鼓動富戶發糧救災,并于宋乾道七年在五夫首創社倉,廣受歡迎。接著他上書,建議設立民間儲糧社倉制,以備災荒扶貧濟困,普救民間蒼生之苦。此奏請被恩準,頒行天下,在各地陸續推廣。
光澤地處崇安之鄰,民間就有義倉之舉。宋元年,縣令上官均就倡導民眾建立義倉,在平濟橋東建倉儲糧,普救災民。奏郡人貧苦,大多養不起兒女,邵武軍知軍王洋請民間受娠5月以上的人由保甲申縣免雜差役一年。免乳后月給義倉米一斛,以養子女。紹熙初年,新任縣令張侯見此地災情不斷,民眾困苦,許多人家連兒女都養不活,生下就溺死,一些旅途外人在此地生病,無錢無糧凍餓而亡,慘不忍睹。后因崇安五夫創辦社倉,民生受此之益,朝廷頒行推廣,各地紛紛爭相效仿。所以縣令張為此事與當地名士商討,如何在光澤當地推行社倉,救民于災荒窮困。紹熙三年在縣平濟橋東動工建倉,第二年建成,倉成立碑,縣令張請朱熹為此撰文記述此事。之后社倉采取一系列經營管理方式,儲存由縣衙撥市米1200斛啟動,春夏青黃不接季以平價賣出,秋冬收糧時則增價收回,以備來年滾動出售。又買民地與寺田收獲積谷作為社倉的基本貯糧,平時貸放生息,增加儲量。社倉實行立規建章,賑濟發放管理制度,發放為助民貧困年荒受災之用,以及民眾養子補貼。還有旅人途中生病也撥米谷救助,避免無依無靠之苦。一時間,社倉辦得紅火有序,為全縣民眾饑困賑災等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百姓歌舞頌贊社倉救濟的善舉,朝廷也聞知光澤社倉的濟民之功,嘉獎縣令。張為了告誡后人不要破壞社倉這項制度,請朱熹給社倉寫一篇碑文,便是這篇《新建社倉記》。
歷朝歷代都把社倉作為當地民生重要備荒貯糧保障,防災于未發。明洪武二年,該縣建有東西南北四倉,以保境內,哪方有難,亦開哪倉。清康熙三十二年,該縣建有常平倉71間,儲糧23491石。城區社倉12座,各都社倉49座,儲谷11598石。清光緒十七年,縣令將谷分儲八坊社倉,都買田為產積谷貯倉,以保證社倉糧源。城區洪濟坊在清嘉慶年間創辦,經營管理得法,有嚴謹貯糧倉規和賑放審批制度,創辦100多年仍然存在,發揮作用極大,倉碑至今還保存,見證當時的景像。清乾隆五年,在京貢生何以鎮獨捐谷3000石創立充實何氏社倉,用于救濟族內和邑內貧困人家。清光緒三年,縣令饒書升在賓賢坊建饒裕義倉,大小六間,儲谷96石,以備不時之需。
清光緒到民國二十八年,官方不斷以捐獻繳納谷子充作倉糧,縣鄉各有倉,倉谷作為區域建設開支。各坊自己管理,還有做軍糧征集使用。期間貪官污吏吞倉糧,造成虧損,許多社倉有名無實,相繼倒閉。解放后,社倉田地房屋收歸公產,人民政府貯糧保證,這近千年的朱熹社倉推廣結束了歷史使命。
光澤的社倉,歷經千年,由官辦或民儲、民管,為當地民生保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年朱熹倡建社倉之善舉,造福于民,更是推動了光澤社倉的發展,為拯救災民、扶貧濟困可謂功不可沒。自宋以來,光澤發生大小數百次災情,依靠社倉賑糧發放,普救了萬民,保障了民生,維護了地方的穩定。
(作者單位:福建省光澤縣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