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碧
農村學校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趙心碧
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其對于培養學生的各種語言基本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此,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一項緊迫任務。而農村地區的學生,由于環境和條件的局限性,閱讀能力往往較低。為此,作為農村地區的語文教師,更應關注如何培養農村學校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農村 小學生 閱讀能力 閱讀興趣 培養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孩子的閱讀開始越早,閱讀時思維過程越復雜,閱讀時對智力發展就越有益。”可見,閱讀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尤其是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點。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和小學語文課改精神,在教學中應該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以讀、背、說、寫為主要的活動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逐步具備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能力。
閱讀首先是學生積累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閱讀還是一種不斷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方法和途徑。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但我們可以教給學生自己能獲取知識的方法——閱讀。通過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廣了、讀多了,就能對寫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花大力氣改進閱讀教學,不斷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
而農村學生閱讀教學存在的弊端是沒有良好的閱讀環境,這是農村小學所面臨的根本問題。農村的學生家庭條件好一點的都到城里讀去了,剩下的大多數家庭條件差,很少買書。加之農村小學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教育經費缺乏,直到現在也沒有建立一個像樣的圖書室,這樣一來就沒有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受到限制,因而學生的視野狹窄,達不到預期效果。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感受不到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學生運用語言文字時也就詞不達意,文理不通。所以我個人認為:改進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是提高農村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從師生角色的轉換、閱讀教學的過程及評價等方面全面改進。如果問學生都看過哪些課外書籍?能說得出幾本名著的學生廖廖無幾,可卻有很多同學能說出幾部動畫片的名稱。可見,在農村小學生中,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認認真真地閱讀完一本課外書。
那么,怎樣培養農村地區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結合我的工作經驗,談談我的幾點淺見。
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見,學習興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也對學生的閱讀作了要求——“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初步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農村地區的孩子,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無法自主購買圖書閱讀,學校、班級應從學生的學習環境入手,積極創設閱讀環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
1.1 營造閱讀氛圍。首先,在教室內外的墻壁上懸掛一些名人讀書成長的掛圖、詩詞、名言、故事等,讓孩子孕育在濃濃的書香中。其次,成立“圖書角”,發動學生向班級捐獻圖書,還定期向學校圖書館借閱一定量的圖書,建議家長帶孩子買書,建議家長買書給孩子當生日禮物。再次,實施“每周閱讀一個讀書勵志故事”活動,讓孩子感受讀書的樂趣和好處。
1.2 激發閱讀興趣。魯迅曾說過:“讀書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處,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盡所能激起學生閱讀多種書籍的興趣。學生的個性不同,年齡不同,也就各有偏好。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
1.3 塑造閱讀成就。教師要特別注重讓學生體會成就感,因為成功越大,興趣越大,動力越大。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開展“故事會”、“我是小小故事家”、“講故事比賽”等多種多樣、形式豐富的活動,讓孩子參與閱讀、享受閱讀,并從閱讀、講述中獲得成功,塑造成就感。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不僅要每個學生在識字不多的情況下通過拼音擴大學生閱讀量,更重要的是要他們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為以后的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農村地區的學生,由于教育條件的限制,家庭的輔導根本無從談起。因此,學校的教育更顯得重要。針對農村學生閱讀量較小、閱讀能力較弱、閱讀基礎不強的情況,我根據自己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2.1 加強閱讀指導,探索閱讀方法。閱讀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水平,指導學生采用多種閱讀方法,以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A.訓練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自主選擇,抓住重點,精讀品味。如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文主要寫了桂林的山和水,分別抓住了桂林的山奇、秀、險和水靜、清、綠的特點進行描寫。在這兒,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有選擇性地找出文中的精彩描寫,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品味。在熟讀的基礎上讀出感情,在此基礎上知道背誦。這樣既完成了課內的教學任務,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后負擔。
以讀為主,以讀代講,突出主體。新大綱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讀書。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要求讀通、熟讀,精讀課文還要求讀出感情,有些篇目還要求背誦。所以,教師在課堂中必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地、充分地讀書,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書中有所感悟,在讀書中培養語感,在讀書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閱讀為基,朗讀精品,朗讀評議。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不同理解和體會,在朗讀中重音、停頓、語氣等都會有差異。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以大量的閱讀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精品的朗讀和朗讀評議過程,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實踐證明。評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在評議中能抓住關鍵詞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B.指導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技巧。在閱讀中,指導學生變換方法閱讀,并從閱讀中不僅養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還要培養學生一邊讀一邊動筆圈、點、畫、記的習慣。要求學生從小形成認真讀書的習慣,做到在讀中求知,在讀中求解,逐漸養成初讀——細讀——深讀——熟讀的好習慣。如文章較長,可采用先“速讀”,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據課后的作業或老師的提問進行“回讀”,反復閱讀疑難部分,從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寫得精彩的段落,讓學生仔細閱讀,反復地“精讀”,并從中讀出味道,讀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誦”。
2.2 加深詞句訓練,培養閱讀能力。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
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并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
如三年級下冊《燕子》中有一句“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句子的意思學生不難理解,重點詞“吹拂”讓學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讓學生比較“吹拂”和“吹動”有什么異同,然后讓學生用“吹拂”一詞口頭造句。有的說:“春風吹拂著大地。”有的說:“春風吹拂著五顏六色的花朵。”……通過說話,既加深了詞語的理解,又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2.3 加寬閱讀范圍,激發閱讀興趣。《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量不少于145萬字。要讓學生根據其中的閱讀形式自覺并積極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順利完成不少于145萬字的閱讀任務,加寬閱讀范圍、激發閱讀興趣就顯得尤其重要。
這關鍵是要把握好課中或課外的“牽引”關,讓學生在教師巧妙語言的“牽引”下,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課外閱讀世界,去感受更廣闊的天空。
許多教師在上完《馬背上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這類課文后,都覺得學生的思想境界不能達到預定的高度。課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與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相關的文獻資料、書籍、故事。利用圖書館、歷史文化博物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去尋找紅軍的足跡,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質,能更深地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班會課時間舉行讀書報告會、英雄事跡介紹會、英雄事跡網絡圖片展覽等,提供交流的平臺。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意識和進取精神。
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必須做到三個落實:即學習內容要落實、研討問題要落實、學習時間要落實。具體操作步驟:把全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落實每個小組的學習內容,布置各小組自學討論的問題,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學習討論、交流,選派小組代表匯報學習情況。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能大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將學習的信息大容量、高效率地再課內互動、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學習后氣氛相當活躍、和諧。
[1]王榮生.《閱讀教學教什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
[2]馮世明.《小學生自主閱讀教學指導方法》.語文出版社.2016年
(作者單位: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中小學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