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輝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雷志輝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文化素養,深化和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教育目標與任務 分析與論證
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目標,也是緊迫的重大的任務。最近,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要求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著力完善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文化素養。這將對于深化和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五千年文明歷史中推衍發展。錢穆在《中國文化傳統之演進》中指出:“故我們說文化,并不是平面,而是立體的。在這平面的、大的空間,各方面各種樣的生活,在經歷過時間的綿延性,那就是民族整個的生命,也就是那個民族的文化。”我們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亙古至今“綿延”下來的,最先創造了象形漢字,之后諸子立說,百家爭鳴,揭開春秋戰國文化“軸心”時代。儒家倡導民本仁愛的治國思想,道家追求取法自然的人生理念,墨家宣揚兼愛交利的社會情懷,以及陰陽五行理論,魏晉時期“明心見性”“慈悲為懷”佛禪信仰,和宋明理學、心學,到清末新經學,等等,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積淀為民族傳統、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進步、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繁復時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現代傳播技術迅猛發展,東西方文化頻繁的交流碰撞,社會思想觀念日益活躍,加之經濟社會轉軌轉型,物質生產與豐富的社會作用力,文化價值觀偏移了,傳統文化嚴重缺失,甚至某一階段文化出現斷裂的危機。當代青少年學生思想意識更加自主,價值追求更加多樣,個性特點更加鮮明,社會上一些不良思想傾向和道德行為,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堅持正確的文化方向,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自尊,向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目標朝前邁進。
十七大六中、十八大全會報告明確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大政方針和目標要求,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積極回應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要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要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步伐,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縱觀世界幾千年歷史,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繼往開來,勇往直前,就是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傳統,有共同的文化精神家園,有堅強有力的文化支撐力和強大的文化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立足于現實,著手于未來,使其一代又一代人相傳、相承、相發展,不斷地滋養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激發著中華民族創造力,以努力的奮斗和巨大的智慧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文化發展取之不盡的源泉,文化創造用之不竭的寶庫。它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易傳》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據此產生的“人文化成”應該是漢語言中“文化”一詞最早的形態,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按人的方式改變、改造世界;“化人”是反過來,再用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來培養人、提高人,使人的發展更全面、更自由。黑格爾指出:“文化是絕對精神對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過程,也即絕對精神自我認識的過程。”人在社會生存中,無不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染和熏陶,都會經歷“教化”的過程。因此說,文化“化人”,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本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四個講清楚”:“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這“四個講清楚”突出而鮮明,從人類文化大視野出發,表達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總體觀,高度概括其根本性規律和當代意義。我們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還要領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目標和途徑。
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首先要高度地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禮敬“傳統”文化教育,堅持把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我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站得穩、守得住的“根本”,活起來、強起來的“源泉”;其次,注重“優秀”傳統文化,抓住“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弘揚和發揮中華民族“突出優勢”的文化,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大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再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落地生根,指向未來發展,就是教育青少年學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智慧精華,使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發揚光大,成為新時代前進的精神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擔當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使命和責任,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強調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從愛國、處世、修身三個層次概括凝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使青少年學生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有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社會關愛精神,有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養,有自尊自立自強,善于探索創新的行為。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大學》開篇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將道德修養列為首要綱領,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有“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董仲舒在前人基礎上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等“五常”之道,等等。文化說到底就是使人養成、浸潤、生成、升華,最后達到人生理想的境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哲學家馮友蘭在比較研究中發現,與西方文化“智”性文化不同,中國文化是一種“德”性文化。“尚德”“至善”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原點與核心,中華民族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規范,“修齊治齊”是中國傳統的認識論和價值觀,中華文化獨特的精神標識。因此,我們高度重視整理并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揭示其內涵及特點,為立德樹人提供豐富資源和堅實保障。
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曾聚集在巴黎宣傳:“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夫子那里尋找智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經歷了西方歐美風雨洗禮之后,浴火重生。我們總結教訓,開始找回文化自信和自尊,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恒價值和當代意義,它是中國人最大的優勢和難得的巨大財富資源,是全世界有識之士為之傾心向往的“智慧”。中華民族的崛起,軟肋在這里,光明也在這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體現民族文化的高度和厚度,要在正本溯源、推陳創新和不同文明交流和互鑒中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教育青少年學生樹立仁愛的精神,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擔當。學習屈原 的《離騷》、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少年中國說》等愛國主義詩篇,領會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 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崇高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肩負起為國家富強為民族興旺為人民幸福的“大同”世界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樹立和合、求大同的精神,投身于生態文明與社會文明建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以義為上,其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出正直、公義、誠實、善良、勤奮、進取、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對于青少年學生道德品質和個人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樹立探索進取、知行統一的精神,努力提高創新能力。張揚“自強不息”的個性精神,奮發向上,剛健有為,在挫折面前能夠搏擊前進。要有“厚德載物”胸襟,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優秀品格,發揮“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智慧和創新能力。
(作者介紹:雷志輝,甘肅平涼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