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日前,張抗抗推出的散文精選集《回憶找到我》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她用優美生動的文筆寫盡人間真情,回憶中的那些美好與溫馨、美麗與哀愁、感動與欣慰紛至沓來。在這部散文集中,作者動情地講述了自己與親人、愛人和友人之間的往事和情誼,同時不止一次地回顧了自己漂泊的青春歲月和在北大荒的經歷。這段經歷成為她文學創作的富礦,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當時歷史環境的底色。張抗抗坦言:“北大荒的風云,北大荒的悲壯,曾是澆灌我們這代人青春的泉源,我知道自己的筆永不可能窮盡它。”在汪兆騫看來,《回憶找到我》是一部目光深邃、胸襟闊達的作品,作者的散文具有中國文學中的詩詞境界與東方哲學形成的默契和呼應,呈現了中國文人特有的高貴品質和優雅情懷。崔曼莉說,書中有很多自己喜歡的篇什,其中飽蘊的真摯情誼和充沛的愛讓人感動。“我們總是在走,一邊走一邊播撒著全世界都能生長的種子。我們隨遇而安,落地生根;既來則安,四海為家。也許我走過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鄉。”張抗抗談到,我們都是在離開故鄉后才會有思戀之情,離開它才會獲得第二次生命,想到它種種的好。經過很多年沉淀,有些東西被遺忘了,忘不掉的是最深的感情。“在這本書里,回憶主動找到我的,都是那些快樂、美好而輕松的片段。”
從1977年發表處女作《高高的苗嶺》算起,今年是葉辛從事文學創作40年。這其間,他創作的《蹉跎歲月》《孽債》等知青題材小說可謂家喻戶曉。他醞釀30年創作的《古今海龍屯》日前出版。對于曾在貴州插隊落戶工作十年的葉辛來說,這片土地于他一直有濃得化不開的情結。“因為遵義會議的盛名,幾代中國人對于這兒的紅色文化十分熟悉,但我到貴州文藝界工作以后,才發現遵義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但包括我在內,多數人都只知紅色文化。”葉辛說,寫海龍屯,寫遵義悠久的歷史,他已醞釀整整30年,之所以遲遲未下筆,只因切入這段歷史的角度難尋,“有一天,我突然靈光一閃,要寫‘平播之役’,不能光寫這場戰爭本身,要從今天寫到昨天,再從昨天寫到今天,這樣也避開了最難處理的問題——這場戰爭的性質到底是什么樣的。這一閃,讓我終于找到了寫這個故事的理想角度。”在《古今海龍屯》中,葉辛從這處保留至今的明代最大戰役古戰場起筆,寫到當年的插隊生活,直至延續到知青一代人今天的感情生活,古今交織,時空變換,故事的枝枝葉葉次第展開,最終才讓讀者窺見故事全貌。
電影《六人晚餐》將于近日上映,這部電影改編自魯迅文學獎得主、江蘇女作家魯敏的同名小說,由李遠執導,曾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的梅峰編劇,竇驍、鄔君梅、吳剛、趙立新、張鈞甯等主演。北京晚報記者昨日采訪了這位被稱為70后作家代表人物的魯敏。魯敏1973年出生在江蘇東臺,現居南京,任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她的小說《伴宴》獲得了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長篇小說《六人晚餐》獲2012年度人民文學獎。她的《博情書》、《方向盤》、《白圍脖》、《風月剪》、《逝者的恩澤》等作品都很受讀者喜愛。在第11屆巴黎中國電影節上,電影《六人晚餐》不僅斬獲了評委會大獎,男主角竇驍更是憑借本片中的出色演出,摘得最佳男演員獎,包攬了電影節兩項重要大獎。《六人晚餐》寫了上世紀90年代的鋼廠,社會變革下的云南重鎮,兩個單親家庭六個主人公偶然的同行與必然的離散,相互間的靠近與傷害。卑微的親人們在茫然中渴求所謂的“成功”,試圖改變自己的階層與身份。魯敏還向北京晚報透露,她近年在文學刊物《收獲》上發表的新作《三人二足》被知名女導演李玉和制片人方勵看中,已經買下版權,即將改編成電影。此外,她的新長篇《奔月》也將在今年下半年與讀者見面。
由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紀念全面抗戰爆發八十周年《東京審判——為了世界和平》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東京審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各地所有審判中對日本戰爭罪行(侵略罪和暴行罪)定讞的最主要審判,也是人類有史以來參與國家最多、規模最大、開庭時間最長、留下檔案文獻最為浩繁的審判。“講述這樣一場重要的國際審判,‘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是這本書的最大特點”,該書作者程兆奇教授在寫作過程中大量利用了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等重要檔案機構保存的珍貴文獻和圖片,其中一些資料是在中國首次公開出版。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熊月之評價說,這本書的價值在于它直面東京審判研究中的學術爭論問題、直面審判的實際情況、直面可以禁得起歷史檢驗的真實史料,因此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也有長久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