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元
范臨,寫字教學不可忽視的環節
□余金元
范寫不等于范臨。
在寫字教學中,說到范寫大家很熟悉,若說到范臨,就有些耳生了。而對于范臨的方法大多限于“一看二寫三對照”之類的淺顯而模糊的認識,至于范臨對寫字教學的重要性也沒有給予更多的思考。
我們知道寫字教學離不開臨帖,要想高效地進行寫字教學,學生必須要學會正確臨帖。如何讓學生學會臨帖呢?教師的范臨是關鍵所在。而這,恰恰是當前寫字教學普遍忽視的地方。
教師的范臨,不是簡單的臨寫帖上的范字,而是通過教師演示自身正確臨寫帖字的過程來讓學生知道怎樣臨帖。有人說臨帖不就是照著帖上的字寫嗎?話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未免會云里霧里了。恩師歐陽中石曾說自己從五歲開始練字,直到青年時候才知道怎樣臨帖。筆者有幸目睹他具體演示臨寫一個字的過程。下面就介紹一下他是怎樣示范臨帖的。
臨帖前,對字的整體、部分、各部分之間的聯系進行細致觀察,做到胸有成竹,然后下筆。如臨寫田字格中的“觀”字,一要分析“觀”字的整個形體特征,二要看各筆之間的聯系,三看字的首筆、壓線筆、末筆的位置,四再看字的每個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姿態。如此這般,做到眼中之字就是帖中之字。
在臨第一遍時,每一個筆畫寫完后都要記住剛才臨寫失敗的地方。整個字臨寫完一遍后,再對照字帖,全面檢查錯誤,整體觀察臨寫的字。看看哪幾個地方寫得不好,分析不好的根源,并圈畫出來,記在心中,提醒自己下次臨寫要注意。初臨的過程,是發現腦中謬誤印象的過程,是建立準確字形、字態的過程。
教師在找出謬誤后,不是急著寫,而是先在腦中回想帖字的字形字勢,思考每一筆是怎樣寫的,改正上一次寫得不好的地方,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進一步思考怎么寫好。在大腦中形成對字的更準確的影像,并推敲下筆的起止動作。如果有沒把握的地方要再次看帖,看是否與腦中想的一樣,直到腦中之字就是帖上的字為止。
這次臨寫,可以對臨,也可以背臨,還可以將對臨和背臨結合起來。寫完后,比較分析,進一步加深對字的正確形體的印象,直到腦中的字的影像與帖上的字相差無幾,而筆下之字就是胸中之字,帖上之字。
當筆下之字成為帖中之字后,應對帖字進行反復咀嚼、回味,充分理解,形成深刻印象。不看字帖,胸中形成字的影像,然后提筆一氣呵成,將字的影像書寫出來。只有做到腦中之字、帖中之字、筆下之字三者高度一致,臨帖才算成功。
臨帖是不斷逼近原帖的過程,而不是在重復自己的錯誤。臨帖也是加深對帖字精、氣、神理解的過程。臨帖離不開觀察、思考、想象。臨帖不在于字寫的多少,而在于臨像了沒有,記住了沒有,理解了沒有。高手臨帖,看一遍,就了然于胸,下筆絲毫不差,姿態惟妙惟肖。
臨帖的作用,不只是臨像一字一畫,會寫一家一帖,更在于訓練眼力、筆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臨帖,實為寫字之一大學問,現在許多學生雖名為臨帖,實為抄帖,全然不知如何臨寫。而教師如能范臨,并授之以法,必將有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臨帖方法,形成良好的臨帖習慣,從而提高寫字教學的效率。再者,教師范臨,能夠體驗學生寫字的甘苦,促進教師自身寫字水平的提高。由此看來,寫字教學呼喚教師的范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