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鋒
卷首語
徜徉于詩書輝映的奇妙世界里
□傅德鋒
前些日子,央視熱播的電視詩歌大賽很是讓人們為古典詩詞興奮了一陣子。參賽者的機敏對答和現場嘉賓的精彩解讀以及主持人董卿的妙語連珠,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坐在電視機前仔細觀看,我們仿佛穿越到了曾經達到詩詞巔峰的唐朝和宋代,為這些美妙的詩詞佳作所感染和陶醉……
事實上,唐詩宋詞包括有史以來的所有經典詩詞名作,都是我們華夏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我們完全有理由因為可以隨時擁有它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然而,詩詞都靜靜地躺在典籍里,你要想真正擁有,就需要去朗讀它,背誦它,進一步理解它,應用它。正如漢字都在字典和電腦里,如果你更多地認識它,可以熟練地應用它,那么經過你匠心獨具別出心裁的重新排列,它就會成為美妙的篇章,或詩,或詞,或散文,或小說,或評論,都會給人們帶來審美的愉悅和思想的啟迪。
古人不僅作詩、作詞、作文,且但凡文人士大夫,皆擅長書法。這是當時的歷史條件使然。然而,我們今天面對古人的作品,常常會為古人作品所彌漫的那種濃郁的書卷之氣所感染、陶醉。古人無論是書寫他人的詩詞文賦還是自作詩文,都能夠達到一種詩書輝映,水乳交融的絕佳狀態。這是因為古人不僅真正懂得書法,而且在詩詞文賦方面都有獨到見解和造詣。因此,古人的書法作品是長期浸淫于詩文的汁液里,從而在骨子里邊與今人有所區別的。
而我們今天的書法家卻很少有人是能夠達到古人那種詩書相通的境界的。我們把書法當作一門專業來對待,大多遵循著臨帖然后抄錄古人詩詞文賦的所謂“創作”模式。今天的書法家們很少能夠熟練背誦和解讀古人的那些名篇佳作,更少有人能具備自作詩詞、文章的才華和能力。因此,今天的人們并不能真正從精神層面上將詩文與書法打通。文墨相離,中間始終生硬地隔著一層。所以,我固執地認為,這很可能才是今人作品完全有別于古人作品的真正原因。
央視舉辦詩歌大賽的最終目的,我想并不在于進行一次比賽。其中之深意,我認為更在于能夠在全社會喚起人們對古典詩詞的由衷熱愛和重新審視。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如果一個書法家連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那些經典佳作都記不住,時時要借助抄書來完成每一件作品的創作,終歸是缺乏學養的表現。
更何況,“腹有詩書氣自華”者,出言必是滿口清香。縱然今生不作詩,當你能夠熟練背誦和解讀足夠多的古典詩詞,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