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怡朋
大學生法治教育現狀及法治思維養成研究
尹怡朋
新形勢下,大學生不僅應具備深厚的科學文化素質、文明道德素質和開拓創新的能力,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法律素養,才稱得上是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合格公民,才能擔負起時代的重任。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要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而且還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領會法律精神,培養和提高法律意識。
大學生 法律 法制教育 法治思維
在我們國家,人民當家作主,工人階級是國家的主人。所以,中國的法律內涵所體現的是工人階級所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現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應當描述為:在校大學生對法律以及法律現象的內心反應,包括法律認知、心理、思維和思想以及對法律的內心體驗。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程度對于國家進行依法治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作為家庭、大學、政府和全社會都應該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及法治思維養成加以重視。
第一,依法治國客觀需要培養法律意識。現代國家的重要標志就是法治。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法治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從精神層面上講,它還是一種觀念,一種意識,一種視‘法’為社會最高權威的理念和文化。只有這種觀念與意識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信仰,并支配著社會主體的行為時,法治才能實現。”因此,法治國家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
第二,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經濟活動的主旨都必須遵循法治化的精神。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設從內容,到形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單一思想品德教育,發展成為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思維教育三合一的綜合性教育。所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代相適應,必須把對大學生法律思維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
第三,傳統倫理道德教育通過法律意識的培養獲得了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和政府長期革命建設積累的政治經驗和政治優勢,包括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事實證明效果非常好,是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新時期不但不能拋棄,還必須與時俱進。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以此約束大學生的行為,由此使傳統思想精神獲得新的力量支持。
第四,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對大學生維護合法權益和適應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大學生法律維權意識的培養,增強了大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大學生通過學習法律知識,明白了自己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在具體的學習和工作中,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禁止去做的,還有如果違反了法律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同時在自己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時,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法律意識的指導。
本文結合濟南市高校的實際情況,通過調研,力圖找出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可操作性強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整體法律認知水平不高。由于很多高校很好開設法律課,好或者開設了不能系統展開講解,雖然通過學習,大學生的整體法律意識和覺悟比普通市民要高,但是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認識上,而且知道并不表示會踐行。通過調研了解到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認知水平良莠不齊,整體水平有待不高。
其次、法律意識的缺乏引發法制觀念淡薄。由于當前大學生對法律知識了解不多,法律知識貧乏,使法律意識僅僅停留在表面認識上,極易產生偏激的想法。
大學生的法制觀念淡薄尤其表現在缺乏權利意識。權利義務作為法律體系的中心,對大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權利意識包括對正當權利的了解和捍衛的意識。人們在捍衛自己權利的同時,也要尊重別人的合法權利,雙方是相互統一的,只有尊重別人的權利,才能換來別人對自己的權力尊重,否則權力觀念就沒有意義。換種說法,我們在要求自己的權利離不開對別人權利的尊重,兩者缺一不可,人們再不尊重別人權利,實際是在毀壞自己的權利。
現實中的大學生,有一部分缺乏權力觀念,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不知道如何通過法律來維護,還有一部分守法自覺性低,缺乏社會責任心,缺乏法律意識,經常損壞別人的權利。
第三、守法自覺性較差。當前部分大學生談到法律時頭頭是道,具有一些法律常識,但是對于如何用法則束手無策,甚至一些大學生在了解法律的情況下,知法犯法,做了一些違反法律規定的錯事。缺乏守法自覺性,無視法律甚至漠視法律。如考試舞弊、惡意拖欠學費、拒還國家助學貸款、求職時捏造虛假履歷、工作后隨意毀約等。更有甚者走上了犯罪道路。總之,學生對法律的理解不夠,雖然在大是大非面前還算態度明確,但是表現在行動上不夠堅決,守法的自覺性不夠強。
上述情況表明,目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有待于提高。因此在高校中加大對大學生法治思維教育的強度,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時間緊迫
要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養,學校責任重大,也離不開社會各個階層的共同努力。所以,需要全社會一起努力,各階層聯合,大學生自身也要加強法律修養的培養。針對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出現的問題,要加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課堂教育主占地的作用必須充分發揮。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學校系統的法律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產生和自發養成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在制訂教學計劃時加入法治課,讓大學生重點了解社會主義法學基本原理,領會法律主旨,八五法律內涵。作為培養法律意識的重要方法,要通過法制課的學習,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識,深入領會法律的精神,使大學生正確理解法律所規定的權利與義務,合法行使自己的權利的同時認真履行法律義務,幫助大學生形成依法辦事的理念。
第二,建立積極健康的學校環境和法制校園文化。大學作為進行法制教育的橋頭堡,一定要以身作則,按照法律的要求依法治校,確保建立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要敢于對社會不良文化說不。依法治校的效果,將會直接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教育產生影響。學校要制定嚴格的校規校紀,做到有法可依,一旦發生違反校規校紀的行為則必須嚴肅處理,絕不徇私枉情,做到有法必依,給全體學生樹立遵章辦事的模范,為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建立提供優良的校園環境。校園法治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比課堂教學更為生動、直接,作用更明顯。
再次、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實現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共贏。要通過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導他們積極了解自我,熟悉社會,不但建立公德意識還要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道德與法律有很大差異,但道德與法律又具有互補性。在我國古代傳統社會,統治者都是通過傳統倫理道德法律化來維系統治,事實證明在社會運轉方面效果非常好。尋找法律與道德的結合點,通過道德教育提升學生的法律水平,將會是一條必經之路。高校要不斷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傳統道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要思想武裝頭腦,大力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前提。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大學生審美教育和美德教育,教會大學生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另外在加強學校教育的同時,大學生還要注意自我教育,通過自身不斷學習和領悟,提高個人修養和自我調節能力,學會自我反省、自我監督、不斷改正錯誤,不斷進步。
最后,大學生自身要不斷培養對法律價值的認同感和建立法律信仰。要形成優良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水平,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法律信仰基礎上。大學生要通過學習法律知識,進行法制教育,逐步了解到法律的權威性,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保障法律的平等性和正義性。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首先是因為大學生體會到了法律的正義性,繼而升華為心理認知,最終上升為對法律價值觀的信仰。當然,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還應注意與現代的理念和價值觀相結合。通過學習和踐行,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最終樹立法律信仰。只有成為一種信仰時,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才能發自內心,達到與法律正義感的結合,真正的做到從內心出發遵章守法,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
除此之外,大學生還應積極參與法制相結合的教育實踐活動,如參與法律知識競賽活動、利用黑板報、校報創辦法治教育園地、研討法律主旨、注重校內的“執法”實踐,當校園里發生違法亂紀行為時,要敢于發聲,內心做出正確的裁決和處理。通過自身判斷踐行到學校校規校紀的功用,維護校規校紀的尊嚴。還要廣泛閱讀參考法律書籍,關注“今日說法”、“道德與法治”之類的法制節目中的案例,這將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升起到極其重要的影響力。
總之,當代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擔負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我國社會的民主法治化進程,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強弱和法律認知水平的高低休戚相關
因此,大學生不僅要學業成績突出,更應該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法律素質,這也是當代大學生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因此,高校培育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預防和控制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發生,同時不斷提高其運用法律武器進行自我保護的水平,促進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不僅是為了大學生的自身發展,更是著眼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進程。
[1]張雪筠.我國法治之路的精神分析[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1999,(02)
[2]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本文為2017年度山東省青少年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7AJY026。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