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是直觀的視覺藝術,也是書家精心設計的造型藝術,也稱線條藝術。
楊羅說:“好的書法,它必須有文字的聯想,詩的意境,繪畫的構圖,舞蹈的韻律,音樂的節奏,體式的完美”。一件優秀書法作品,可以得到視覺享受和藝術的陶醉。可以感知按筆“重若崩云”,提筆“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體會力之大,氣之宏,美之極的感受。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書法欣賞可以開闊眼界,提高審美能力,促進書法進步。那么,如何欣賞書法藝術美,應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分析感覺。
線條要有立體感,有節奏,有變化。線條乃“眾有之本,萬象之根”。是書者用中鋒和宣紙特有的滲化功能形成的一種狀態。欣賞者感到它在紙上是站立的,不是躺著的。它活脫、空靈、生機勃勃、勝骨力,俱有立體感,在二維空間,出現三維效果。
節奏,是線條在運動中顯示出的快慢、徐疾、轉折、回旋、俯仰起伏,輕重曲直等形態,猶如音樂的旋律。“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就是節奏之本。如黑白對比,空白對比,形狀對比,墨線的輕重對比,都是靠速度不等式快慢形成的。快的板塊可以兩三個字或三五個字連在一塊,慢的和快一樣,也可以組成慢的組合。在一個組合中有快有慢,形成快慢組合。并用這個組合與另一個不等式的組合形成對比,就是節奏。
宋戴復古詩云:“意匠如神變化生,筆端有力任縱橫,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書法變化,主要在筆法、字法、墨法、章法、內容幾個方面變化。筆法之變,即側、正、方、圓;字法之變,即平正、險絕、體勢、造型;墨法之變,即濃、淡、枯、潤、濕;章法之變,形式多樣化,點線面和諧統一;內容之變,即經典、現代、自創。
元陶宗義《書史會要》中說:“夫兵無常勢,字無常體,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明垂象,若水火成形。”漢字為書法藝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應因字立形,隨行附勢,精心安排。對于筆畫多的字,要寫的細致,密結。避免臃腫局促;對于筆畫少的字,要寫的粗壯爽朗,切忌松散無力。一個字的形態,有大有小,有長有扁,有疏有密。有的舒展,有的緊湊,有的寬博,有的峻峭,有的古樸,有的奇宕,有的瘦勁,有的豐腴……。字體過于平正則板滯。結體過于險絕又易涉怪近俗。所以應做到:“平中寓險,險中求平,中宮收緊,左右揮灑,欹側有正,曲中求直”。才能別有情趣,方可為藝術。
布局,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應顧盼映帶,氣脈相通。一幅作品應前后呼應,疏密有致,一氣呵成,具有藝術整體感。在章法布局中,要注意照顧每一點畫,每一個字的安排位置,是否正確,合理和自然。天頭地腳、題款、用印,字與字相乎相應。行與行相承相接,達到疏密得體,揖讓有致,顧盼生姿,渾然一體。整體布局使人感覺黑白分明,疏密有致,氣勢貫通,格調一致,統一和諧的審美效果。
王僧虔曰:“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于古人”。張懷瓘說:“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書法外在形質,內在感情。神采就是書法作品表現出來的氣質和思想感情。一幅優秀作品,必須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備,令人百看不厭,愛不釋手。這就具備優雅、靈氣、神正、韻和、超然、脫俗等技藝,方為上乘之作。舞蹈的神韻是形體語言表現出婀娜多姿的美。音樂的神韻是節奏和旋律,而書法的神韻是指運筆要有輕重快慢之行走,起筆收筆要有提按頓挫的技法,便形成了書寫的節奏,這種書寫中表現出來的時而有規則,時而無規則的節奏,就是書法的韻律。神韻能使觀賞者產生一種潤肺清心,余意未盡的美感。
老子說:“大象無形,大音稀聲”。至高不可望其頂,至美不可見其形。美其意,妙其理,高此道。意境美是指人思維意境,通過客觀事物的認識而形成的。意境美是書法作者的氣勢、骨力、神采、風格的高度概括,即精、氣、神。意境的特征是自然天趣,內涵深邃。回味無窮。正如宋白華先生說:“中國的書法是節奏化了的自然,表達著深一層的生命形象的構思,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意境美是書家思想感情和修養的流露。如王羲之的《蘭亭序》,作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從書法的內容、線條、章法、體勢等體現了純真、質樸、行云流水的風格和思想情感,抒發了作者對人生短暫,歡樂有盡的感慨。
綜上所述,一幅優秀書法藝術作品主要表現在,形、神、意、諸方面。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才能架起心與心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真正體現博大精深的內涵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