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 嵐
試析幼兒園一日活動過渡環節實施策略的優化
文潘 嵐
幼兒園一日活動過渡環節的實施也屬于幼兒教育的一部分,在過渡環節中,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有效的、有意義的或者有趣的、易于接受的活動內容。本文分析了我國幼兒園當前一日活動過渡環節實施中的一些問題,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相關要求,探討指出幼兒園一體活動過渡環節實施的原則和策略,以期促進幼兒園教育的不斷發展。
幼兒園 一日活動過渡環節 實施策略

當前,在幼兒園的教育中,一直秉承將幼兒“一日活動”的全過程都作為幼兒學習和成長的一部分,教師應在幼兒所面臨的多種情境下為幼兒提供適當的教育內容。而在幼兒一日活動逐漸豐富的過程中,仍然暴露出幼兒一日活動過渡環節的一些缺漏和空白。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幼兒的時間,讓幼兒在幼兒園可以渡過有意義的一日生活,其中就包括要減少幼兒消極等待的時間。
(一)教師過多指揮和命令,幼兒缺乏行動自主性
一日活動的過渡環節本應該屬于輕松的環節,但是部分幼兒教師為了組織的便利性,往往會對幼兒在過渡環節的行為進行持續的指揮,或者是用命令的口吻來安排幼兒的行為。幼兒在過渡環節中無法發揮自主性,也不能夠獲得新的知識。
(二)缺乏合理組織安排,幼兒消極等待
教師對于一日活動的過渡環節往往缺乏合理有效的組織安排,有些教師在過渡環節中去準備新的活動內容,而忽略了幼兒的感受,導致幼兒處在消極等待的時間段中,沒有發揮出幼兒一日生活的完整意義,可能造成幼兒被忽視的感受。
(三)過渡環節生硬不連貫,幼兒無所適從
有些教師注意到過渡環節應給幼兒安排一些事項來做,以填補幼兒的時間,但是所安排的內容卻比較生硬,比如組織學生喝水、洗手、上廁所等,但有的幼兒并沒有這些需求,或是幼兒的自主活動過多又導致教師需要等待幼兒歸位,造成教師對學生的催促,這些都會引發幼兒無所適從的感覺。
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看,優化幼兒園一日活動過渡環節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過渡環節的安排設置必須符合幼兒生理、心理成長發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注意以下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確保幼兒在過渡環節中的主體地位,圍繞幼兒各方面的特點和需求來進行過渡內容的設置,避免出現教師過度控制幼兒行為的現象。
(二)個體差異原則
尊重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了解不同幼兒的特質,避免用同樣的標準、同樣的時間、同樣的語言等來要求不同的幼兒。
(三)身心發展原則
關注幼兒身心健康,在過渡環節滿足幼兒身心節奏轉換的需要,確保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一)優化一日活動,調整節奏,減少不必要的過渡環節
通常,幼兒園為了豐富幼兒一天的生活,從幼兒早上入園開始就安排了滿滿一天的活動,連幼兒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規劃進去,幼兒較少有喘息的機會。與此同時,活動和活動之間的轉換時間被壓縮了。對于幼兒來說,其接受能力、認知能力以及身心調整能力都還處在成長階段,幼兒園在安排課程和活動時必須重視幼兒自身的接受情況,從優化幼兒一日活動開始,調整幼兒在園生活的節奏,減少不必要的過渡環節,以讓幼兒度過輕松愉快的一日生活。
1.將非一致的接待談話等項目和自主游戲結合在一起
一般,幼兒園早晨前半段的時間都是在進行幼兒接待、教師和幼兒之間的談話等,由于幼兒的到來有先后順序,教師在這時并不能兼顧所有幼兒,而早到的幼兒在結束問詢之后可能無事可做,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在這類過渡環節中安排幼兒進行自主游戲。同時,也可以減少這類接待談話項目,比如將晨間接待和晨間談話合并在一起,將早操和戶外游戲合并在一起,從而減少幼兒認知中的活動項目,也可以避免幼兒多次進行室內外、集體個人活動項目的轉換。
2.將一些不必要集體進行的活動變為自主游戲
很多幼兒園都對幼兒喝水、如廁的時間做了統一規定,但這對幼兒來說并不合理,類似這種不必要集體進行的活動安排,可以整體轉變為自主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由教師提醒幼兒可以做什么,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
(二)以日常規則為前提,實現過渡環節自理互助
幼兒一日活動過渡環節的優化,還應考慮發揮幼兒的主體性作用,讓幼兒在一定的自由度中實現自我成長,提高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同時還能促進幼兒之間的互助行為。但是,這些必須在為幼兒規定好一定的日常規則的前提下進行。一般來說,幼兒教師所做的這些規定既要符合幼兒的理解能力,又要能夠指導幼兒每日的生活行為。比如對幼兒之間友好互助方面的規定可以是“小朋友之間要做好朋友,好朋友就要相互分享、相互幫助”。
另外,教師要重視幼兒之間的差異性,在一整天的集體活動中,有必要在中間過渡環節適當安排給幼兒一定的自由過渡時間。教師在確保幼兒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讓幼兒在過渡環節中實現自理,比如讓幼兒整理上一環節中散落的各類玩具,并對玩具進行分類收納,讓幼兒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隨身帶的一些小物件和自己的小書包等,還可以提醒幼兒可以相互幫助,看看其他小朋友是否需要幫助,同時還可以讓幼兒自己自主休憩。
總之,在一定的規則范圍內,幼兒可以逐漸形成自理互助的習慣,并在過渡環節完成自我節奏的調整。
(三)結合幼兒興趣,優化游戲化的過渡環節
游戲方式是最常用的過渡環節轉換方式,通常教師會采用一些固定化的小游戲來讓幼兒進行節奏調整和思維調整,另外,結合音樂和舞蹈的小游戲也較為常見,但是在游戲化的過渡環節中,教師要充分結合幼兒的興趣和身心發展特點,以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
1.基于觀察,貼合幼兒發展,進行科學游戲教學引導
過渡環節游戲的實施需要基于教師的科學觀察,并以觀察結果為重要參考,形成有目的、有步驟的過渡游戲計劃,結合游戲教育,充分發揮過渡游戲的作用,減少教學指導過程的盲目性,避免過渡環節過于松散。在這一過程中必須緊密貼合幼兒需求,減少控制度過高的行為,避免僵硬的過渡干預。例如在施行游戲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幼兒的行為和言語表現,要隨之進行觀察和分析,形成科學調整。
2.科學選擇過渡游戲教學的引導時機
游戲化的過渡環節實施也需要重視引導時機,其實應當包括語言引導、行為引導、內容引導相結合,其中語言引導應當包括科學的設問引導、提示引導、積極評價措施在內,是教師形成有效的行為干預的引導措施;行為引導則側重于利用教師的身體語言、示范性引導措施、對幼兒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行為幫助;在內容引導上,教師應當采取規則引導、內容解釋等方法。通過這些引導方式,來實現幼兒思維的轉換,并積極進入到下一環節。
3.把握幼兒興趣的個體差異,施行基于個體特點的過渡游戲
教師在施行過渡游戲的過程中,還應積極完成對幼兒個體差異的全面了解,適應幼兒的個體特點,設定游戲實踐中應當積極調整的具體方案,貼合幼兒具體的個體特點來設定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和幼兒對應關系的具體措施,選擇幼兒能夠接受的言語方式、交流方法等,調整游戲中教學引導的具體實現方式。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過渡環節上,基于過渡環節自身的內容特點,結合幼兒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狀況以及接受能力,采取科學的過渡環節的實施策略,進行科學的過渡內容安排,著重避免過渡環節出現的一些問題。從而促使幼兒能夠在系統化、完整性的教學引導中實現身心的全面發展,帶動幼兒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升。
(江蘇省儀征市實驗幼兒園)
[1]張曉文.《幼兒園一日活動的中美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2]馬媛.《優化幼兒園一日生活過渡環節的策略新探》[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5,04:36-38
[3]黨彩紅.《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過渡環節的優化與組織》[J],學周刊,2016,26: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