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秀娟
巧用策略推進幼兒戶外大型建構活動
文秦秀娟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園最適宜的學習方式,在《指南》的引領下,我園積極創設豐富的戶外游戲區域,其中戶外搭建區就是深受幼兒喜歡的區域之一。游戲中幼兒可以盡情玩耍、模仿、表演、創造、想象、交往……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戶外的建構游戲較室內的建構游戲來說有更強的群體性,游戲中幼兒利用各種不同的建構材料,通過思維和創作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它融操作性、藝術性、創造性于一體。通過游戲,不僅能豐富幼兒的主觀體驗,提高動手能力和建構技能,更重要的是幼兒在協商、謙讓、交換的游戲氛圍中,學會了分享與合作。在建構游戲中,教師自身的言行和對幼兒的態度等會直接影響幼兒交往態度、合作技能的習得以及活動的成功與否。本文重點探討開展建構游戲過程中,教師秉持“放手”不等于“放任”的態度,通過有效策略的介入指導,推動游戲發展。
戶外 建構游戲 觀察 指導
建構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不同的建構材料,通過思維和創作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它融操作性、藝術性、創造性于一體。通過游戲,不僅能豐富幼兒的主觀體驗,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建構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兒在協商、謙讓、交換的游戲氛圍中,學會分享與合作,嘗試開拓與創新,體驗成功與挫折,從而實現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兒個性的和諧全面發展。
上學期,我班就重點選擇了建構游戲進行實驗,堅持每周一次進行大型建構游戲的觀察記錄,一學期下來,收獲頗多,對幼兒建構游戲的組織與指導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積累了一些好的方法。下面,就來談一談在戶外建構游戲中教師的指導策略。
在倡導放手游戲的今天,并不代表對孩子游戲的放任不管!戶外建構游戲作為一種建筑活動,當然是離不開建筑材料的。但這并不表示我們只要簡單的在建構區提供各種大小不同的建構材料就可以了,而是十分注重材料的投放、收集以及整理,為幼兒創造主動游戲的契機。因此我們除了提供由基本幾何形體構成的大、中、小型的成套的積木,還收集了本地特色產品,即大小粗細不同的各種毛紗筒和彈絲筒,更有大型的梯子、木板、大小不同的木地板等,并根據積木的形狀、大小等特征在歸置積木的籃筐上做上相應的標識供幼兒收拾整理。除此之外,我們還投放了各種用于運送積木的車子等,這些大型的建構玩具為建構游戲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證。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不難發現這些玩具總是只有那么幾種常見的玩法,所以根據幼兒活動的需要我們逐步把一些廢舊材料也用于我們的戶外建構活動中,我們收集了各種廢舊的車子、大型的紙箱、牛奶盒等,活動中有的孩子負責搬運積木,有的構思如何搭建,例如用紙箱和梯子等結合建構一幢幢漂亮的房子,這便是材料投放的隱性指導,材料的多樣性不僅讓孩子學會了分類、整理,更給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發展了幼兒的創造力和合作能力!
《綱要》中提出:“任何活動都要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驅動下,幼兒的潛能才能發揮到最大。因此,在確定主題時,教師要了解幼兒的想法,根據他們的興趣,確定幼兒喜歡的主題。
通過一段時間的組織與觀察,我發現來到搭建區的孩子都特別有自己的搭建思想,對于老師提出的搭建要求反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如:有一次我給了大家一個搭建主題“太湖漁灣”,而對于“太湖漁灣”,孩子們最深刻的印象可能就是它是一個吃飯的地方,于是最后呈現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桌椅,因此,我在孩子們對單一的主題建構有了一定的基礎后,開始讓幼兒自定建構游戲的主題,然后每個小組按照自己定的主題進行游戲,充分發揮孩子們在游戲中的自主性。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交往,在交往中合作,體驗著合作成功的愉悅,這種情感體驗,不但讓孩子克服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而且提高了幼兒在建構游戲中所蘊含的教育價值,為孩子綜合素質的發展奠定基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對交往情境的判斷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等,并通過語言獲取信息,逐步使學習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自主選擇同伴,分組交流,是幼兒之間互動學習合作的最好方式。我們的戶外自主游戲嘗試到現在,幼兒已經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喜愛的朋友。所以,每次在游戲開始之前,我都由孩子自由選擇同伴,而且讓幼兒知道,這種選擇是雙向的,好朋友應該是我喜歡跟你一起玩,你也喜歡跟我一起玩,一旦選擇了好朋友作為合作伙伴,大家要共同承擔一切任務,不能半途離開好朋友。慢慢地孩子們在每一次去戶外建構區游戲之前,就能找到同伴事先做好一定的搭建計劃,不用老師刻意去分組,而是孩子們你情我愿地自由組合。當游戲開始時,每一個小組很快就進入搭建狀態,開心地忙碌起來,看著他們忙而不亂、亂中有序的情景,我悠然地在一旁觀察、拍照。

如下文案例呈現的情景就是小朋友們在合作搭建,由陳依瀾小朋友負責設計,其他小朋友有的負責搬運積木,有的則按照圖紙進行拼搭,這會兒基本能看到設計圖和搭建作品比較吻合了,只不過孩子們這次的作品有別于之前的立體搭建,是按圖紙設計拼搭成了平面的。孩子們借助各種積木拼出了船的形狀,還有船上的小旗,用彎彎的積木拼接在一起便成了水波浪……
等我觀察一圈后再來看陳依瀾她們一組,發現她們的作品越來越豐富了,陳依瀾畫性大發,在畫板上又添畫了好多,有太陽、云朵,還有水草,但似乎這樣也沒有難倒同組的小伙伴們,大家還是很努力地在按圖紙構建,看吳昀澤拿兩個大半圓拼成了圓,四周用小三角做太陽發射的光芒,沈欣儀用小小的長方形積木搭建了水草,此時正和陳思宇一起在構思云朵的拼搭……
觀察是教師“干預”的基礎和基本的指導方法。通過觀察幼兒的建構行為及利用建構物開展象征性游戲,教師可以對幼兒已有的經驗進行評價。通過這種評價確定幼兒所需要的幫助,進而計劃自己下一步應采取的指導行動。
右圖兩張照片,孩子們在搭建活動中的“建構、平衡、模仿和想象”可謂體現地淋漓盡致。一組孩子建構了一幢房子(左),于是其他組都來模仿,這時候老師適時地介入并以一句“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房子變得更好看?”去改變孩子一味的模仿,進而提升自己實踐的經驗。于是孩子們選擇了更大的木板,使得搭建的房子可以更大,并且還在“房子”下鋪了一層地板當床。“屋頂”也都有所改變,剛開始的時候木板排齊倚靠在“房頂”,由于支撐得不是很開,上面有多出來一部分,影響了美觀,后來經過調整,支撐角度變大,多出來的部分就沒有了,并且“房間”變得更大了。這一調整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孩子的審美能力。教師也可以適當地引導孩子來點數他們用了多少塊木板,從而發展他們的數學能力……活動結束后,老師將孩子們的活動照片與全班幼兒進行了分享,與孩子們一起評價,讓大家學習同伴的搭建技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經過半年的戶外大型建構游戲,幼兒無論在認識方面、創造力方面,還是社會交往方面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在以后的建構活動中,我們還應給予幼兒更大、更多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幼兒大膽想象、操作、嬉戲。我們也應積極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放手”非“放任”,我們要對每位孩子給予正確的評價,促使幼兒的身心得到更和諧、更健康的發展!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橫扇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