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雪萍
幼兒園環境創設現狀分析與理性思考
文曹雪萍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環境的創設和利用,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準備和運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學的原則來創設幼兒園環境,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等的全面發展,是創設幼兒園環境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幼兒園 環境創設 存在問題 教育資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的確,環境是幼兒活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幼兒的生活、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十多年的幼教歷程,使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準備和運用一定的材料,按照科學的原則來創設幼兒園環境,發揮環境的教育作用,是創設幼兒園環境必須考慮的問題。現階段幼兒園環境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這是目前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即老師從教育目的出發,單方面創設環境,在環境創設中沒有幼兒的參與,做出來的墻飾雖精美卻吸引不了孩子,也剝奪了孩子的參與性。真正成功的環境是師幼互動的,這種傳統的環境創設方法應當摒棄了。
有的老師認為,既然環境創設要求孩子參與性強,那么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孩子的畫、孩子的手工作品貼到墻上。這樣省時省力,孩子也一定喜歡。但是這樣的“作品展示”環境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實際意義很小。它實際上造成了一種幼兒園環境資源的浪費。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好奇心特別強,于是許多老師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頻繁地更換環境。其實,這種做法也是欠妥的。首先,這造成資源的浪費,減低了所創設環境的實用價值。另外,幼兒園時期正是孩子秩序感養成的關鍵時期,這時更換過于頻繁,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安全感,也容易養成孩子不穩定的習慣。兒童社會性發展中指出,幼兒時期環境的變化不宜過于頻繁,否則不利于孩子堅持性和耐性的養成,環境更換的周期一般以一個月為宜。
縱觀幼兒園室內空間環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歸結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室內空間環境的理解不夠深入,一切創設都從教師的意愿出發,幼兒的需要依附在教師的意愿之下,被完全忽略。室內空間環境僅發揮出了其作為美化資源的作用,而教育資源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幼兒園環境創設呢?基于十多年的幼教經歷,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所謂空間密度,就是每個兒童在環境中所占的空間大小,它等于房間大小與不可用空間大小的差除以兒童的人數。根據我國的有關研究顯示,人均2.32—7.0平方米是比較合適兒童游戲的空間密度。低于前者,幼兒的游戲攻擊性行為、破壞玩具的行為和錯誤使用材料等行為明顯增加;在范圍內則表現出較多良好的游戲行為和交往行為;大于后者,幼兒粗大動作的游戲也相應增加,而人際交往開始減少。可見,空間密度對于兒童的攻擊行為、人際交往以致社會性的培養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學齡前兒童對于環境的自我預測和監控力不強,所以幼兒園的很多小細節可能對兒童存在一定的潛在危險,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在創設兒童的游戲環境時首要考慮安全性原則。一方面,游戲設施、設備都要堅固結實,無安全隱患,材料最好以木制和塑料為主,對尖銳突出物要做相應的安全處理;另一方面,器材顯眼的位置最好標有“兒童玩耍時需成人陪同”的字樣;孩子們在室外玩耍時要有老師帶著,有紀律,有組織,盡量使對孩子的傷害降至最低甚至完全消除,以保護孩子的安全。
幼兒年齡小,他們的認識最初只能是通過自身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因此,墻面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首先,在色彩上應以色彩艷麗的純色為主。單純的色澤會令純潔的孩子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廣袤無邊的綠色草原、密密的森林、遼闊的藍天、飄浮的白云、蔚藍的海洋和可愛的小動物們。其次在內容上,應為幼兒創設熟悉的、符合心理要求的環境。幼兒往往對不熟悉的環境感到害怕,他們喜愛熟悉的環境。我們的教室室內外環境處處都是幼兒作品,還有幼兒活動、演出的照片,教師的兒童畫等。這些作品被幼兒所熟悉,色彩鮮艷,符合幼兒心理特點,更能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并且,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能未幼兒增加一份成就感和自豪感。

我國的幼教先驅陳鶴琴先生指出:“通過兒童的思想和雙手布置的環境,可以使他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也更加愛護。”教師應組織幼兒參與室內空間環境創設內容的選定,組織幼兒參與室內空間環境創設制作的過程,鼓勵幼兒自由操作室內空間環境的各項創設。幼兒在教師的支持與引導下參與室內空間環境的創設,成為室內空間環境的自覺參與者,教師不用擔心幼兒弄壞室內空間環境而不讓幼兒操作,因為這是幼兒自己創作的,在他們心中有如何讓室內空間環境更有意義的想法。
例如,在《豐收的季節》這一主題活動的實施中,我們把教室后面的大主題墻布置成了一個“豐收的田野”,金色的田野、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湖水,再加上隨著課程的進行,孩子們用自己的小手折、畫、剪添加的種子畫、刮蠟畫,張貼著的有關秋天植物的趣聞,組成了一個“豐收的秋天”,孩子們把自己學到的故事、知識,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搜集、整理到的資料,創編出了一個個充滿童真、童趣的故事,并在彼此的交流談話中認識了很多種子、植物、小動物,學到了很多關于秋天的知識。
環境的創設是為了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因而必須保持其整體性。首先,內容要全面、系統,既要注意不同領域、不同方面內容的橫向聯系,又要在縱向上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依次遞進。
其次,要體現出主次關系及層次性。例如,大班在春季進行“我是環保小衛士”主題活動時,室內可著重張貼環保方面的圖片,而春景的布置就次要一些。又如小班的“玩玩做做”活動區,投放的工具和材料,就要考慮適合動作發展水平較差、一般、較好三類幼兒的不同需求。
再如,公共用墻如果全貼上瓷磚,就只適合較大年齡的幼兒用毛筆寫、畫,如果也有黑板墻面,也有軟性的(氈、塑料泡沫等)墻面,就能適合不同年齡、不同水平及不同興趣的幼兒的要求。
此外,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還要注意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的統一,要努力營造一種安全、溫馨、輕松、愉快的精神環境,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江蘇省興化市臨城鎮中心幼兒園)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10.
[2]楊楓.《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與玩教具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
[3]孟新.《終身教育視野下的幼兒園環境教育》[J],天津:教科院學報,2010
[4」李莫.《幼兒園環境創設應增加自然因素》[J],合肥: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
[5]楊冬江.《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與社會實踐》[M],中國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