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就微電網與主網電力交換頻次及分布特征進行仿真分析,驗證了新能源微電網中各電源及儲能項目容量配置的合理性。
關鍵詞:微電網;新能源;電力交換;頻次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2.185
1 引言
新能源微電網具有將電源、負荷、儲能等多個系統聯合運行的特性,本文以內蒙古西部地區某微電網示范項目為例,對微電網與主網直接的電力交換進行了仿真分析。
2 電力負荷預測
2013年該微電網項目區域全社會用電量為231770MWh。其2013年產業結構為6.7/76.9/16.4,對應用電結構為0.34/89.39/7.19/4.59。利用電力彈性系數法(電力彈性系數為1.0),預測到2020年該區域全社會用電總量達到466181MWh,最大負荷利用小時數約為7400小時,最大用電負荷為63MW,負荷峰谷差為22.4MW。
3 設計原則
根據該微電網示范項目配置的風電、光伏和儲能設施的容量,結合設備特性,對風、光、儲、風電供熱進行聯合運行研究,最大程度的實現該微電網中電源電力的本地消納。
4 微電網仿真運行分析
4.1 基本參數
風電裝機14萬千瓦,風能發電量綜合折減系數取0.65,風電年內月出力變化曲線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1月~5月,10月~12月風場出力較高,6月~9月風場出力較低。風場出力4月最大為6.7萬kW,風場出力7月最小為3.3萬kW,風場出力呈明顯的“冬春大、夏秋小”的規律。
光伏發電4萬千瓦,光伏發電量綜合折減系數取0.80,微電網項目中光伏年內月出力變化曲線見圖2,從圖中可以看出:4月~8月光伏出力較大,10月~12月和1月~3月較小,其中12月達到最小。
壓縮空氣儲能1萬千瓦×8小時,額定工況下最佳運行效率為59.5%;全釩液流儲能1萬千瓦×8小時,額定工況下最佳運行效率為70%;風電供熱3萬千瓦。
4.2 仿真結果分析
(1) 滲透率。功率滲透率:微電網可再生能源額定裝機為18萬千瓦,微電網年峰值負荷為8.3萬千瓦(包括風電供熱的用電負荷),則功率滲透率為216.87%。電量滲透率:微電網可再生能源總的發電量為48926.12萬千瓦時,本地消納電量為38317.12萬千瓦時,總的負荷用電量為49010.76萬千瓦時,則電量滲透率為78.14%。
(2)微電網與主網電量交換頻次仿真分析。根據建模仿真分析數據結果,微電網向主網上送盈余電量比例為21.68%,全年出現385次;從主網接受電量比例為21.91%,全年出現438次。
上送主網盈余負荷出現在0~8萬千瓦之間,負荷越大出現的時間越少。上送負荷在0~3萬千瓦之間的時間占全年上送總時間的53.35%,在3~6萬千瓦之間的時間占43.89%,在6~8萬千瓦之間的時間占2.75%,詳見圖3。在缺電時接受主網負荷在0~7萬千瓦之間,同樣是負荷越大出現的時間越少。接受負荷在0~3萬千瓦之間的時間占全年接受總時間的65.31%,在3~7萬千瓦之間的時間占34.69%,詳見圖4。
通過以上分析,微電網與主網交換頻次較為合理,交換負荷主要在中低負荷之間。最大上送負荷的交換功率為7.45萬千瓦,最大接受負荷的交換功率為6.82萬千瓦,均在集群與主網連接線路及配套設施的保證范圍之內。
5 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該微電網中風電、光伏、儲能設備結構配置較為合理,與當地負荷特性及風光資源特性較為匹配,微電網與主網交換頻次較為合理,在保證微電網區域用電穩定的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風光資源,充分實現了微電網的自我消納功能。
參考文獻:
[1]徐青山.分布式發電與微電網技術[J].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
[2]李富生,李瑞生.微電網技術及工程應用[J].中國電力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張建宇(1979-),男,內蒙古商都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主要從事新能源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