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永紅

摘 要:16G101-3在11G101-3的基礎上做了修改,增加和變化了部分內容。本文對比新舊圖集,對新增加和變化的內容做了深度解讀,為建筑行業技術人員重新學習新圖集提供了方便,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和運用16G101-3圖集,指導現場施工與驗收。
關鍵詞:平法圖集;16G101-3;變化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2.230
0 引言
混凝土結構施工圖采用平面整體表示方法,有利于規范和統一全國制圖規則,提高圖紙的標準化和規范法,減少設計人員的繪圖工作量,同時為施工、監理、造價計算的使用提供方便。
1 修訂的背景
隨著建筑行業的迅速發展,新的建筑理念和建筑型式廣泛應用,《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015版)》GB 50010-2010和《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4-2015相繼實施。同時,《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局部修訂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已于2016年8月1日起實行。新版《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15自2016年6月1日起實行,該標準中取消不設防區,且適當調整提高部分城鎮的地震基本烈度。為使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更好地與新規范銜接,滿足建筑工程的實際使用要求,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對G101《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系列圖集進行了全面修編,16G101系列圖集由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批準,已于2016年9月1日起實行。新的平法圖集是對國家現行標準內容的落地、細化、延伸與補充。
2011年9月,11G101-3《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及樁基承臺)替代了原來的04G101-3、08G101-5和06G101-6,變化較大。2016年9月,16G101-3替代11G101-3,增加了新的內容,局部有些變化,本文對16G101-3中新增或變化的內容進行詳細介紹,以便讀者學習和理解圖集。
2 變化或新增的內容
基礎構件包括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及樁基礎。樁基礎包括樁和承臺。此次修訂將封面中樁基承臺修改為樁基礎。
變化一:比對新舊圖集目錄,新圖集目錄中主要增加了如下內容:灌注樁平法施工圖的表示方法、邊緣構件縱向鋼筋在基礎中構造、雙柱聯合承臺底部與頂部配筋構造、灌注樁通長等截面配筋構造、灌注樁部分長度配筋構造、灌注樁通長變截面配筋構造、螺旋箍筋構造、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樁頂與承臺連接構造等。
變化二:圖集依據中增加《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
變化三:增加了灌注樁平法施工圖的表示方法。灌注樁平法施工圖表示法系在灌注樁平面布置圖上采用列表注寫方式或平面注寫方式進行表達。列表注寫方式是在灌注樁平面布置圖上,分別標注定位尺寸;在樁表中注寫樁編號、樁尺寸、縱筋、螺旋箍筋、樁頂標高、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樁編號由類型和序號組成,GZH代表灌注樁,代表擴底灌注樁。樁尺寸包括樁徑D和樁長L,當為擴底灌注樁時,還應該包括擴底端尺寸。注寫樁縱筋,包括樁周均布的縱筋根數、鋼筋強度級別、從樁頂起算的縱筋配置長度。以大寫字母L打頭,注寫樁螺旋箍筋,包括鋼筋強度級別、直徑與間距,并用斜線“/”區分樁頂箍筋加密區與樁身箍筋非加密區范圍內箍筋的間距。平面注寫方式是除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以外,將列表注寫中其他內容集中標注在灌注樁上。
變化四:新增防水板(FBPB),用于獨基、條基、樁基加防水板。防水板平面注寫集中標注,需注寫編號、截面尺寸、防水板的底部與頂部貫通縱筋、防水板底面標高(選注值)。
變化五:按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環境類別對基礎構件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進行了細分。對比11G101-3,增加內容如表1所示。并增加了樁基承臺及承臺梁的保護層厚度要求,承臺底面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當有混凝土墊層時不應小于50mm,無墊層時不應小于70mm;此外尚不應小于樁頭嵌入承臺內的長度。
變化六: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表拆分為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表和抗震設計時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表。在新表中取消了四級抗震錨固長度值,不存在非抗震錨固長度這一說法了,受拉鋼筋基本錨固長度表相當于原來的非抗震錨固長度。
變化七:取消了受拉鋼筋錨固長度修正系數表,增加了受拉鋼筋錨固長度表和受拉鋼筋抗震錨固長度表,根據鋼筋種類、直徑和混凝土強度等級、抗震等級,可直接查表確定和。
變化八:增加縱向受拉鋼筋綁扎搭接長度表和縱向受拉鋼筋抗震搭接長度表,根據鋼筋種類、鋼筋直徑、同一區段內搭接鋼筋面積百分率、混凝土強度等級、抗震等級,可直接查表確定和。
變化九:增加鋼筋彎折的彎弧內直徑D的規定,具體內容見圖集。
變化十:墻插筋在基礎中的錨固修改為墻身豎向分布鋼筋在基礎中構造。當基礎高度滿足直錨時,且保護層厚度>5d時,墻的分布鋼筋“隔二下一”伸至基礎底部,與11G101-3比較,可節省鋼筋用量;水平彎折段的長度除滿足6d,增加了≥150mm的要求。
變化十一:新增邊緣構件縱向鋼筋在基礎中構造。邊緣構件縱筋在基礎中的構造與柱縱向鋼筋在基礎內構造基本相同。
變化十二:柱插筋在基礎中錨固修改為柱縱向鋼筋在基礎中構造。
變化十三:高杯口獨立基礎杯壁和基礎短柱配筋構造修改為高杯口獨立基礎配筋構造,增加杯口中部剖面圖。
變化十四:雙高杯口獨立基礎杯壁和基礎短柱配筋構造修改為雙高杯口獨立基礎配筋構造,增加杯口中部剖面圖。
變化十五:單柱普通獨立深基礎短柱配筋構造修改為單柱帶短柱基礎配筋構造,其內容不變。
變化十六:雙柱普通獨立深基礎短柱配筋構造修改為雙柱帶短柱基礎配筋構造,圖中增加基礎內第一道箍筋距基礎頂面的距離為50mm。
變化十七:條形基礎底板和配筋構造修改為條形基礎底板配筋構造,分二種情況介紹,一是條形基礎設有基礎梁時,二是剪力墻下條形基礎和砌體墻下條形基礎。條形基礎十字交接基礎底板、丁字交接基礎底板,b/4范圍外分布鋼筋拉通。
變化十八:增加墻下條形基礎板底不平構造圖(板底高差坡度取或按設計)。
變化十九:基礎梁JL端部與外伸部位鋼筋構造拆分為梁板式筏形基礎端部與外伸部位鋼筋構造和條形基礎梁JL端部與外伸部位鋼筋構造,但缺少條形基礎梁端部無外伸的構造圖。端部等(變)截面外伸構造中,當從柱內邊算起的梁端部外伸長度不滿足直錨要求時,基礎梁下部鋼筋應伸至端部后彎折,彎折長度為15d,且從柱內邊算起水平段長度≥(11G101-3為)。
變化二十:增加了丁字相交的基礎梁,當相關位置無柱時,側面構造縱筋錨入梁包柱側腋內15d的構造圖。
變化二十一:當柱兩邊基礎梁寬不同時,寬梁頂部和底部鋼筋伸入支座的平直段長度≥ (11G101-3為 )。
變化二十二:平板式筏形基礎無外伸,底部鋼筋在外墻內平直段長度≥(11G101-3為)。
變化二十三:等邊三樁承臺配筋構造和等腰三樁承臺配筋構造注中增加了內容,即最里面的三根鋼筋應在柱截面范圍內。設計時應注意承臺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2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其最小配筋率≥0.15%,板帶上宜布置分布鋼筋。
變化二十四:增加了三樁承臺受力鋼筋端部構造圖。
變化二十五:增加了雙柱聯合承臺底部與頂部配筋構造。
變化二十六:增加了灌注樁配筋構造,分通長等截面配筋構造、部分長度配筋構造、通長變截面配筋構造。
變化二十七:增加了螺旋箍筋構造,包括端部構造和搭接構造。
變化二十八:增加了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樁頂與承臺連接構造,分直錨、斜錨和彎折錨固。當承臺高度不能滿足直錨時,灌注樁縱筋伸至承臺頂彎折15d,垂直段長度≥且≥20d。
變化二十九:增加了擱置在基礎上的非框架梁。基礎上的非框架梁不能按非框架梁構造,非框架梁上下縱筋伸入支座內。梁上部縱筋保護層厚度≤5d時,錨固長度范圍內應設橫向鋼筋。橫向鋼筋應滿足直徑≥d/4(d為插筋的最大直徑),間距≤5d(d為插筋的最小直徑)且≤100mm的要求。
3 結語
本文對圖集16G101-3與圖集11G101-3中不同和新增內容做了比較分析,供工程技術人員在使用新圖集時參考。
參考文獻:
[1]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J].(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樁基礎)(16G101-3).中國計劃出版社,2016.
[2]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J](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及樁基承臺)(11G101-3).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