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穎男
摘 要:德占膠澳后,圣言會在山東的教育事業呈現向青島聚集的趨勢。截至1911年,除普通小學外,圣言會在青島興建了中學、女校以及由山東鐵路公司支持的職業學校。本文將梳理圣言會在青島的教育事業,剖析其在德占期間的教育軌跡和影響。
關鍵詞:圣言會;青島;教育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2.237
1 背景:青島傳教區的開辟
1897年11月,德國政府借口“巨野教案”強占中國膠州灣。次年3月,德國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德膠澳租借條約》,開始在青島實行殖民經營。早在1890年6月,德國政府就開始承擔對圣言會的保護職責。侵占膠州灣時,安治泰主教(Johann Baptist Anzer)得知消息后立即請求羅馬教廷,將青島這一原屬于方濟各會的地區并入其魯南教區。同年9月,青島正式劃入魯南教區的范圍。于是,圣言會開始在當地展開傳教活動,也建立了很多教會學校。這些學校與新教教會創辦的學校在占領初期,成為青島“新學”的主要陣地。本文將重點梳理圣言會在當地創辦的各級各類學校。
2 圣言會在青島創辦的學校
(1)明德男子學堂。除普通的小學外,圣言會于1900年創辦了明德男子學堂,實行寄宿制,其性質相當于男子中學堂。起初講授德語、中文、算術、地理等科目,后來又增加了物理、英語、繪畫、體操幾科。因忌憚義和團運動,該校始終未設宗教課程,且所收生源絕大多數不是信徒,是圣言會所建學校中的唯一特例。1904年,韓寧鎬(Augustin Henninghaus)出任魯南教區主教,他十分重視青島學堂的建設,并視其為促進當地傳教事業的重要途徑。次年,該校新教學樓落成并投入使用,1906年的學生人數很快便上升至創紀錄的74人。師資方面,先后有4名教友從兗州和濟寧調任到本堂教書。1908年,韓寧鎬對該學堂的前景做出了以下設想:“由于膠澳總督府致力于創辦科學性的中學和高等學校,因此對于我們來說,最好的選擇是推動該校轉型成為一所商業學校,以滿足青島及其周邊地區華人的需求,同時也有利于避免與官辦學校的競爭。”不過,同年的另一份報告為該校提供了不同的發展方向——解決財政困境的最好方法,是與青島高等學堂進行合作。后來,對該學堂是否應保持原有教學方針的討論因“一戰”爆發被擱置。
(2)職業教育。山東鐵路公司是德國首個在中國開辦徒工學校的企業。該校位于青島,創辦于1899年,由圣言會負責日常事務管理。學校包含為期一年的德語班,設算數、電報、生產管理、部門管理等科目。全體學生均為天主教徒,鐵路公司向圣言會支付學生的學費。該校首位培訓教師是韓寧鎬,后來隨著當地對鐵路技術工人的需求飽和,于1905年轉型成為一所普通中學。該校為鐵路公司提供了大量合格的技術工人,膠濟鐵路的中國員工很多都畢業于這所學校。此外,鐵路公司還在青島四方區開設了一間工廠,其下也設有一個徒工學校。該校主要講授機械制造和工程學,學制為兩至三年,高素質的畢業生得到了中國官府的肯定。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所徒工學校均由圣言會負責具體的教務。此外,職業教育在青島圣言會附屬的印刷廠和裝訂工廠中也獲得了發展。不僅有兩位神父負責相應的事務,還有年輕的華人教徒受訓和工作。此外,傳教士還在大鮑島給當地商人雇傭的約20名中國職員進行每天1至2小時的德語培訓。
(3)女子教育。1901年4月的一次魯南教區教育大會上,安治泰首次提出為青島的歐洲人女生創辦一所寄宿學校,并將其托付給方濟各會的修女具體實施。1904年,修女們另設女校一所,專收華人女孤,主要培養刺繡等手工技藝,后來發展成為“女子手工藝學校”。1905年9月,圣言會又創辦了一所華人女子寄宿學校,起初只收天主教徒,自1910年起,非教徒也被吸納入校。作為一所中學性質的女校,所收生源主要來自“女子手工藝學校”。該校為三年制,教授科目囊括編織、縫補、鉤織、機器縫紉、編結等技巧,制鞋、紡紗、織布等制造工藝,乃至家務和園藝一類更為精細的手工藝。除了實用性科目,學生還要學習宗教、閱讀、寫作、唱歌等課程;住校生每天則要額外接受德語培訓。韓寧鎬曾經如此定位這所學校:“對于華人女生重要的不是學習科學知識,而是培養宗教的虔誠與實用的本領”[1],需要培養她們養成良好的宗教修養,并輔以日常所需的女紅手藝,使其將來能夠真正獨立。結果也令人欣喜,“盡管沒能培養出華人修女,但大多數女生成為了男人心儀的新娘和忠誠的天主教家庭主婦。”[2]學生人數由1906年的11人穩步上升到1911年的88人。授課教師由來自德國和法國的3名女外教和兩名中國女助手共同組成。[3]1909年,有人建議仿照華人女子寄宿學校,在大鮑島開辦一所規模更大的學校,以使當地的婦女皈依天主教。后因財政問題未能實施。
3 青島圣言會學校的教育軌跡及影響
膠澳總督府希望教會的教育事業,能夠使占領初期軍事手段造成的消極影響得到緩解。為此,殖民當局將大量的地產以無償或免稅的方式提供給教會,使后者能夠建立很多學校。[4]就人數和規模而言,柏林會1911年在校生為438人,幾乎為青島學生人數的一半,圣言會和同善會大致平分剩余的一半[5]。在財政方面,占領初期德國政府曾短暫對個別學校進行補貼,后來不再向提供任何財政支持。圣言會的學校經費基本上依靠學費來支持,因為教會本身資金不足,正常的學校擴建和學生擴招都受到了影響。圣言會不能為所有學生提供自己的校舍,以及常年的師資匱乏,也印證了教會在資金方面的困境,教會學校事業的發展因此受到了明顯的限制。圣言會學校對傳教目標的遵守并不嚴格,比如明德男子學堂完全沒有將宗教課納入教學計劃,除了忌憚義和團的影響,也是因為考慮到贊助人希望該校能符合中國政府放棄宗教宣傳的要求。其它的圣言會學校雖然起初只針對天主教徒,但是后來大多都放寬了這一要求。參加祈禱和禮拜對于學生最大的吸引力,可能僅僅在于皈依成為成績考核的其中一項,還有很多事實都表明,教會學校的學生對基督宗教的接觸往往是比較膚淺的。起初,當地教會學校的中學畢業生可以直接參加國家考試。1906年,學部發布公告,不再承認在華外國學校畢業生的學歷;幾乎同時,官辦學校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而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面對這種變化,包括圣言會在內的教會中學陷入困境,體現在學生人數的銳減。盡管如此,由于對“新學”的需求遠大于現有學校的容量,于是青島教會學校的人數又再次穩定下來。1905年以后,德國政府加大在青島的教育投入,由總督府創辦的學校逐漸占據了優勢。
參考文獻:
[1]Richard Hartwich:Steyler Missionare in China II:Bischof A.Henninghaus ruft Steyler Missionsschwestern,1904-1910, Nettetal 1985,P.490.
[2]Richard Hartwich: Die Steyler Missionare und China (1882-1955),in:Haus V?lker und Kulturen (Hg.),Die Begegnung Chinas mit dem Christentum,St.Augustin 1980,P.57.
[3]Martin Schlunk, Die Schulen für Eingeborene in den deutschen Schutzgebieten am 1. Juni 1911, Hamberg 1914, P. 346.
[4]周東明:《德占青島時期的教育策略及其實施》,載劉善章、周荃主編:《中德關系史文叢》,青島:青島出版社,1991年,第146頁.
[5]Martin Schlunk,Die Schulen für Eingeborene in den deutschen Schutzgebieten am 1.Juni 1911,Hamberg 1914,P.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