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
(安徽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31)
政策執行互適模型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
王 成
(安徽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管理系,安徽 合肥 230031)
M.麥克拉夫林的政策執行互適模型強調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中充分考量政策的互相調適,關注外在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追求政策制定雙方的共同訴求。這一思想與高校管理中的要求不謀而合,無論是高校人員的管理還是高校資源的整合,都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收集信息、充分協調、合調度。因此在高校管理中,政策執行互適模型具有重要作用。
政策執行互適模型;人員管理;資源管理
政策執行互適模型(mutual adaptation model)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M.麥克拉夫林在1976年發表的《互相調試的政策執行》中提出的。它強調政策制訂的互相調適,要求政策執行者手段和目標具備彈性,并且隨環境因素或受影響者需求和觀點的改變而改變;受影響者的利益、價值與觀點仍將反饋到政策上,從而影響政策執行者的利益、價值與觀點。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高等院校被賦予了培養人才、發展科研以及服務社會這三項基本職責,因此其管理不能沿襲行政命令的政策執行模式,M·麥克拉夫林的政策執行互適模型在高校管理中脫穎而出。
(一)政策執行互適模型的理論描述
圖1和表1展示了一定環境下二者的相互調適過程以及與政策的關系,從中也可以看出麥克拉夫林的相互調適模型至少包含以下四項邏輯認定。[1]

圖1 M·麥克拉夫林的政策執行相互調適模型
在麥克拉夫林看來,一個優秀的政策方案依賴成功的政策執行,而成功的政策執行依賴于成功的調適。
(二)政策執行互適模型對高校管理的重要性
麥克拉夫林深入研究了當時美國的教育改革問題,在此基礎上使用了由具體到抽象的方法,“說明政策執行是執行者(組織或人員)與受影響者之間就目標和手段做相互調適的一個過程。他認為這應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政策執行是否有效取決于二者相互調適的程度”[2],揭示了由于在政策執行中互相調適,執行者和受影響者都能賦予政策以新的含義。就這一點而言,政策的執行者不僅僅是在被動地執行政策,受影響者也不是單純地接受政策,二者在相互調適過程中也起到了影響政策制定的作用。

表1 政策執行互適模型的邏輯認定
目前在人文氣息比較濃重的高校當中,無論是人際關系還是高校的財政、設施使用等方面的情況都較復雜。高校主要面對的是教師和作為成年人的學生,使得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部門,也不類似于中小學校,因此官僚式的“上令下行”在高校管理中是行不通的。面對高校管理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高校管理的政策執行就必須要體現政策雙方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建成一雙向交流通道;與此同時,還要保證政策雙方在交流過程中有平等的地位。這一系列的需求促使政策執行互適模型在高校管理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正如前文所言,政策執行互適模型中涉及的政策執行者和受影響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上令下行”,而是一個雙向貫通的信息傳遞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政策執行者與受影響者擁有對等的地位。政策執行者的目標和手段富有彈性,可隨環境因素或受影響者需求和觀點的改變而改變;受影響者的利益、價值與觀點仍將反饋到政策上,從而影響政策執行者的利益、價值與觀點。將政策執行互適模型的這些基本要求體現在高校管理中,特別是高校的人事、資源方面,可以促使高校政策得到順利執行。
(一)在人員管理方面的應用
高校中,無論是教學人員還是行政人員,大都具備較高水平的專業知識。他們崇尚法律,也追求民主,因此在高校政策執行方面要進行廣泛、充分的協商和交流,既要避免行政人員拍板的官僚主義,又要防止教學人員通過各種渠道過分參與和行使權利的局面。我們應運用政策執行互適模型,從教學人員和行政人員方面進行充分的調適。
高校對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管理和運用一直是爭論的話題,也是院校治理結構的關鍵。我們希望結合目前我國高校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運行實際狀況進行深入分析,運用政策執行互適模型,從職責范圍、交流渠道建設和管理運行機制三個方面提出對策。
首先,明確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職責范圍,這是處理二者關系的基礎。每所高校都要明確告知所轄行政單位的職責權力、學術委員會等類似機構的作用領域,創建一個依法行政、民主治校的體制。無論是高校行政部門權力的運用還是學術機構職責的發揮,都需要在政府及高校相關法律和條款下進行。“同時為進一步明確兩者職責范圍,還需要建立起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關系的協調機制,形成有機的分工、合作與制約關系”[3]。
其次,需要構建暢通的交流渠道,確保政策執行雙方和受影響者價值和觀點的及時反饋,這是協調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關系的關鍵。高校管理面對的是有很強獨立意識、自我見解、追求精神自由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崇尚自由和獨立,追求民主和法治,因此構建暢通的交流渠道在高校管理中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高校而言,搭建暢通的交流渠道,要進一步貫徹和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設立學術委員會,審議學科、專業的設置,評定教學、科學研究成果等有關學術事項,保證專家、學者參與高校政策及學術管理的權利。高校行政機構要實行“政務公開”,充分尊重和支持高校的“教授治校”“民主辦學”等主張和活動。在國家法律和高校校規之下及時傳達和公開校務信息,定期或不定期聽取學術機構的意見反饋,并將其常態化、制度化。高校管理只有建立起雙向高效的溝通渠道,才能不斷打破制約高校發展的隱形桎梏,打造優良的校園文化,形成健康的發展道路。
最后,需要健全管理運行機制,積極聽取、協調政策執行者和受影響者的意見和建議,保證雙方地位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對等,這是正確處理兩者關系的保障機制。國無法不興、校無規不治,高校的健康發展和高效運行,必須有相應的體制機制保障。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高校經歷了由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學生人數、教師數量的增加及思想動態的活躍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使得高校管理無論是模式還是思維都產生了很大改變,而其中擺在首位的就是管理體制的構建。目前多數高校已經通過管理流程改造,將學校由最初的行政型管理改為學術型管理;借鑒西方高校發展模式,建立了“教授治校”“民主辦學”等相應的管理方式,確立了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的教學、科研組織,真正創造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與廣大教師醉心于學術工作的良性機制。同時,高校進一步建立健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明確規定教代會的職責并確定學者代表的比例,使教職工代表大會的組成能夠涵蓋高校每個層面,較為準確地反映高校各類群體的利益和要求,使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的權力落到實處。
(二)在資源管理方面的應用
高校資源的申請和使用既要從國家的角度出發,理解國家的發展規劃;又要從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積極籌集資源并合理分配,發展學校力量。面對市場的選擇和教育的激烈競爭,高等學校運行方式悄然發生變化。為此有必要運用政策執行互適模型并采取有效的策略,保證高校的正常運行。
1.建立彈性政策,汲取受影響者意見,正視教育市場,合理定位
組織經營強調效益,高校亦如此。但高校不同于一般企業組織,它關注的是長遠效益,不是眼前利益。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學校經營權的獲得,高校本應該正視自身在教育市場中占據的優勢和存在的劣勢,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高校既有“985”“211”等重點院校,也有省屬高校、高職高專;有的是研究型高校,有的是綜合型高校,還有的是應用型高校。由于辦學類型、地域、舉辦主體、辦學模式等差異,每所高校會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高校辦學主體在辦學過程中特別是資源管理過程中應充分協商、準確定位,設置合理地緩沖空間,建立彈性管理政策,以保證高校的正常運作。
2.調整管治結構,保證高校垂直管理關系和平行管理關系的有效運行,促進政策執行中的相互溝通
合理的組織結構無論對企業還是高校而言都是有效經營的基礎。“大學要成為有效的競爭者,有效的管治結構很重要。這種管治結構不但要發揮垂直體系的作用,還要發揮平行體系的功用;除了發揮上層的主動性,還要發揮院系一級的主動性;垂直關系和平行關系就必須走到一起”[4]。
3.引入第三方評價監管機制,保障政策的有序、完整執行
目前高校的資源管理多由行政機構執行運作,學術機構進行相應的監督和審查。在高校行政機構和學術機構的相互作用下,可能出現溝通障礙、小集體利益、政策執行失真等情況。為了使高校資金良好運作,將第三方的評價監督機制引入和建立顯得尤為重要。第三方評價監督機制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利用專業知識等優勢保障政策的良好執行,同時可以更好的溝通政策影響雙方。
[1]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72-173.
[2]陸小成.政策執行沖突的制度分析[D].湘潭:湘潭大學,2005.
[3]白改梅,張志偉.高校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研究[J].南方論刊,200(1).
[4]易善安.高職院校二級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2016-08-26
王成(1986- ),男,講師,從事院校改革與管理研究。
G647
A
2095-7602(2017)01-01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