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羅曉汀



香港女星正加速斷層?從7日公布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來看,也許正是如此。最佳女主角候選名單中內地女星占據3席,這種情形在港片的黃金時代很難想象——張曼玉、王祖賢、梅艷芳、鐘楚紅等人火遍上世紀80、90年代,但如今尚在“當打之年”的香港女星中,舒淇、楊千嬅、鄭秀文都已過年過40,導演杜琪峰就曾慨嘆難找30歲以下的香港女星。
又是周冬雨和馬思純?
在本屆金像獎女主角提名名單中,憑借《幸運是我》獲得提名的惠英紅是第一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得主,憑《大手牽小手》獲得提名的鮑起靜是28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得主,她們都已經是香港影壇公認的老戲骨。但本屆金像獎最大的奪獎熱門,則是《七月與安生》里的兩位內地90后女星周冬雨和馬思純。盡管惠英紅和鮑起靜的演技細致入微、深沉走心,但《幸運是我》和《大手牽小手》均未入圍其他重要獎項提名,這勢必構成其爭奪影后的劣勢。從過往金像獎女主角得獎情況看,以12項提名領跑的《七月與安生》,更有可能貢獻出本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自2007年以來,最近十年來的金像獎女主角分別為:鞏俐、斯琴高娃、鮑起靜、惠英紅、劉嘉玲、葉德嫻、楊千嬅、章子怡、趙薇、春夏。其中內地女星占據五席,最近三年的最佳女主角全部被內地女星摘得,而十年來奪得最佳女主角的香港女星中,唯一稱得上新生代女星的,僅有楊千嬅一人。
與之相比,最近十年來的金像獎男主角分別為:劉青云、李連杰、張家輝、任達華、謝霆鋒、劉德華、梁家輝、張家輝、劉青云、郭富城,全部為香港電影男星的中堅力量。盡管香港男星同樣出現斷層,但一票實力派男星依然可以囊括十年來所有的金像獎影帝;與之相比,本港女星不僅屢屢在最佳女主角爭奪中敗給內地女星,奪獎的來來去去都是鮑起靜、惠英紅、劉嘉玲這些“資深”女星。
賣座港片更愛內地女星
從另一個層面,更能一窺當下香港女星在整個產業中的弱勢。
以去年香港本土市場票房成績最好的幾部港片(含合拍片)為例,除了6682萬(港元,下同)票房排名第一的《寒戰2》使用楊采妮、文詠珊為主的香港女星陣容,其他年度重頭影片紛紛采用內地女星:5622萬票房排名第二的《美人魚》,女主角為林允;以1592萬票房排名第三的《三打白骨精》,女主角為鞏俐;以1027萬票房排名第四的《危城》女主角為內地女星袁泉、江疏影,杜琪峰導演的話題電影《三人行》,女主角則是趙薇。
有影評人總結,隨著香港女星日益空巢化,即使創作人有意找香港女星擔綱,新生代力量也難挑大梁,最終越來越多的工作機會,落到內地女星手里,并形成循環效應。
標配:香港男星+內地女星
進入新世紀以來,香港電影人北上勢頭不斷加劇,徐克、吳宇森、陳可辛、杜琪峰等導演紛紛將工作重心轉向內地市場,香港電影資本也紛紛轉投內地市場尋求發展。根據香港影業協會和香港戲院商會下屬的香港票房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香港2016年總票房為19.47億港元,較2015年的19.86億港元下跌1.97%——下滑趨勢在最近10年來還是第一次。這樣的萎縮,更加劇港片北上步伐。
問題又來了:同樣的大環境,為何香港女星斷層速度和廣度,明顯比男星更嚴重?答案是:資本選擇。內地電影市場分南方和北方,南方地近香港,港星票房號召力較強;北方則以普通話為主,港星票房號召力相對較弱。在現有合拍片制度下,資本考量指標,既包括制作時間和成本,也包含票房號召力。相對而言,劉青云、張家輝、劉德華、梁家輝、張家輝、郭富城等成熟男星的票房號召力高于香港女星。權衡利弊之下,資本愿意為了其票房號召力遷就制作上的不便,因此漸漸形成合拍片香港男星配內地女星的主演陣容模式。
港產女星新出路:從配角做起
香港造星工廠沒落,是香港女星斷層的另一個根本原因。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電影的市場黃金期崛起的那批港星,多半是TVB藝員培訓班出身,但如今的TVB本身都出現人才斷層,最近幾屆TVB視后,都是胡定欣、田蕊妮、佘詩曼這樣超過30歲的花旦,又如何為電影界持續輸送人才?
另一方面樂觀來看,新一代香港女星也正在艱難的市場環境中逐漸找到自己的位置。例如憑借在電影《寒戰2》中的女律師角色,入圍本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的文詠珊,去年也曾憑借影片《赤道》中的打女角色,獲得最佳女配角提名。同片演出的周潤發曾稱贊她,“文詠珊的表現挺老練的,如果肯多給她一點演出機會,遲早都會成為出色的演員”。
既然缺乏票房基礎的香港女星已很難擔任女一號,像文詠珊這樣從配角做起,逐漸積累人氣、磨煉演技,也不失為另一條可選擇的突圍路徑。▲
環球時報2017-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