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生
2016年12月29日下午3時,在華盛頓的俄羅斯駐美大使館門口,美國安全人員正在對俄方車輛進行細致的檢查。當天,美國總統奧巴馬以俄羅斯組織黑客“干涉美國大選”為由,宣布對俄羅斯情報部門以及相關個人采取制裁措施。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關閉俄駐紐約和馬里蘭領事館、驅逐35名俄在華盛頓和舊金山的外交官。
在美俄外交史上,“互相驅逐外交官”一直是美俄外交斗爭的常用手段,也是國際時政的一大看點。
歷史上的那些外交官驅逐戰
在此之前最近的一次美俄外交戰發生在2016年7月。7月8日,美國以一名駐俄外交官遭到俄羅斯警察“毆打”為由,宣布驅逐兩名俄羅斯駐美外交官。這消息一出,在24小時之內,俄羅斯還以顏色,宣布兩名美國外交官為“不受歡迎的人”,并限定其48小時內出境。
對于此次你來我往的外交制裁,雙方各執一詞。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稱:“我們知道這位身著便衣的人(美稱被毆打的美方人員)是美國中情局雇員,那時他是蒙面裝扮,我們認為他可能是恐怖分子、極端主義者、或者自殺性襲擊者。俄羅斯警察果斷進行阻止,這是合情合理的?!倍绹鴩鴦赵喊l言人則表示,俄警察毆打美國外交官是“毫無根據的”,只會讓人懷疑美國外交人員在俄羅斯是否有足夠的安全保障。
面對美國的指責,俄羅斯獨立電視臺公布了事件的視頻。從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名美國外交官(俄方稱之為以大使館工作為掩護的中情局雇員)在完成情報搜集任務之后返回大使館,由于不滿受到負責安保的俄方警察的檢查和盤問,動手襲擊警察。7月9日,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指責美國稱:“盡管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但美國政府卻一直想在這場糟糕的游戲中挽回面子?!?/p>
冷戰之后,美俄之間規模最大的外交官驅逐戰發生在世紀之交。2001年3月21日,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召見俄羅斯駐美大使尤沙科夫,隨后給他一份有51位俄羅斯外交官名字的名單,稱名單上的人都是借著外交官的身份從事間諜活動的特工,并限定所有人必須在7月1日之前離開美國。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在事后稱:“這是我做出的決定,是一個正確的決定。”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稱該行動是對俄方在美國聯邦調查局發展“雙重間諜”的報復。
3月21日,普京高級外交顧問普里霍季科稱美國的報復是“冷戰時期克格勃恐懼癥的再次發作”,并威脅俄羅斯可能會驅逐“數以百計”的美國外交官,甚至撤走俄駐美大使作為報復。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秘書伊萬諾夫表示,俄羅斯將根據美國的態度,可能采取更嚴厲的痛擊,“我們有充分的時間在美國駐俄羅斯1000多名外交官中認真挑選,選出美國最寶貴的人員,然后進行報復。”而當時在美國的俄羅斯外交官只有100多人,這意味著在美俄外交官驅逐戰中,俄羅斯更有報復的“空間”。3月22日,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稱,美俄之間的外交風波并不會影響兩國的關系,希望能與普京就此問題進行“坦誠的溝通”。同一天,普京也表示,此類外交風波不足為怪,不會影響兩國關系,希望媒體不要過分炒作。

2016年12月29日,在華盛頓的俄羅斯駐美大使館門口,美國安全人員正在對俄方車輛進行細致的檢查。
如果算上解體前的蘇聯時期,美俄兩國最大的外交驅逐戰發生在1986年。1986年10月,在紐約、華盛頓和舊金山的機場上,出現了大批垂頭喪氣的蘇聯外交官和他們的家屬。由于上世紀80年代蘇聯在美國的外交機構人員數量增長過快,美國中情局懷疑其中很大部分都從事情報工作,他們便成為了犧牲品。
1985年9月,時任美國總統里根推動了一項代號“饑渴行動”的秘密行動,計劃到1988年4月,大規模削減蘇聯在美國的外交人員。“饑渴行動”醞釀到了1986年10月,美國政府一次性驅逐了80名蘇聯外交官,數量之大,震驚了世界。當時蘇聯駐美大使烏沙科夫在得知里根政府這項決定之后,還以為是謠傳,因此拒絕作出評論,而不是像以往一樣第一時間做出譴責。隨后,當事實被確認,蘇聯對美國準備多時的行動有些措手不及,報復乏力,僅僅驅逐了5名美國外交官,另外只能再從美國駐蘇聯大使館調走了260名雇員,職位從秘書到清潔工,從助理到保安,有點隔靴搔癢的味道,從各國媒體的評論來看,這次美蘇外交戰,里根笑到了最后。
諜影重重的外交官驅逐戰
從歷史上看,美俄之間互相驅逐外交官,基本上都是因為懷疑對方從事間諜行動,奧巴馬此次驅逐35名俄羅斯外交官,就是根據中情局提供的情報懷疑這些外交官從事間諜活動干涉美國大選。在諜戰世界中,有一句話叫“外交官身份是最好的護身符”。無論是美國的中央情報局還是俄羅斯的對外情報局(前身為蘇聯的克格勃),其特工往往披上了外交官的身份。即使被抓,還可能通過“外交豁免權”獲釋,最多被驅逐出境。因而,每次美國宣布驅逐俄羅斯外交官時,在俄羅斯的上千名美國外交官也就開始掂量自己被抓的幾率了。
“對等原則”是外交驅逐戰中一個不成文的規則?!皩Φ取彼紤]的因素,除了人數,還有身份和地位。比如1994年,美國驅逐了俄羅斯駐華盛頓情報站站長,俄羅斯隨即驅逐了美國某情報機構駐莫斯科情報站站長。又如有一次美國無端驅逐了俄羅斯某情報機構駐美機構的一個打雜人員,俄羅斯也把美駐俄大使館里一個美籍清潔工給炒了。
據美國媒體的統計,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逐漸減少駐美情報人員,最少的時候不足100人(1995年)。自1996年開始,俄羅斯發現美國并不接納其成為平等的“西方一員”,又逐年增加駐美情報人員,主要以駐華盛頓大使館外交官和駐紐約聯合國代表等職務掩蓋身份。到了2001年,有情報人員性質的外交人員已經接近500人,恢復到冷戰之后的最高水平。隨后,雖然俄羅斯駐美外交官數量有增有減,不過在美國人眼中,俄羅斯外交官都是并非那么單純的存在。

美國驅逐俄羅斯外交官后,普京并沒有驅逐美國駐俄外交官,還稱要為美國駐俄外交官舉辦新年派對,祝他們新年快樂
冷戰結束之后,每次美俄之間互相驅逐外交官,國際問題專家和學者都會擔心“冷戰的幽靈”再次降臨到華盛頓和莫斯科上空。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從歷次外交官驅逐戰的臺前幕后看,首先,在當今多極化的世界中,“冷戰思維”雖然存在,“冷戰格局”卻不復存在了。其次,在互相驅逐外交官的過程中,雖然彼此都很強硬,但是事過之后,兩國都會公開表態或暗示該事件不會影響兩國關系。另外,如果有一方一味強硬,另一方也不會“硬碰硬”到雙方陷入不可挽救的危機中。比如這一次奧巴馬在離任前“破罐子破摔”,普京卻沒有跟他一起摔。
分析人士認為,奧巴馬選擇在自己離任之前給俄羅斯“離門一腳”,與其說是制裁俄羅斯,不如說是制裁特朗普,給特朗普“挖坑”。因為如果普京也同樣驅逐美國駐俄外交官,接下來需要應付這個局面的就是特朗普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普京不僅沒有進行報復,還為美國駐俄外交官舉辦了新年派對,祝他們新年快樂。據俄羅斯媒體援引普京的話:“很遺憾奧巴馬以這種方式離任,不過我還是要祝福他和他的家人新年快樂。我們不會給美國外交官制造困難,不會禁止他們和家人在熟悉的地方過新年,我還要邀請所有美國外交官來克里姆林宮過新年。”
對于普京的應對方式,特朗普在社交網站“推特”上大贊普京干得好,稱“一直就知道普京非常聰明”。特朗普還發推文表示,跟俄羅斯保持友好關系,當然是好事,只有傻瓜才認為是壞事。
美俄互相驅逐外交官背后的間諜戰反映了兩國在冷戰后依然沒能建立真正的互信。這是冷戰后美俄兩國互逐外交官事件并未減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