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慧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0035-02
人類發展的歷史一再表明并將繼續表明這樣一個真理:人類的發展取決于人類的創新活動和能力。要實現中國夢,同樣也必須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創新讓夢想變成現實。習近平說:“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興國之魂、強國之魄”。習近平主席有關中國夢的闡述,進一步強調了“創新驅動發展”。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追求創新、把夢想變成現實,也正在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
與之相呼應的是最近全社會尤其是教育界的人士都在高度關注的一個重磅消息是:9月13日上午,北師大舉行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這項歷時三年權威出爐的研究成果,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表現、落實途徑等做了詳細闡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含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大的方面,具體可分解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再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據透露,這份核心素養事關今后的課標修訂、課程建設、學生評價等眾多事項。核心思想其實就是對學生的培養方向應該關注其全面性、社會性、持續性的發展,進一步糾正那種單一的、封閉的、急功近利的培養方向。轉向人才培養的創新能力與社會實踐能力的引導。那么,作為當今教育工作者,如何立足學校,在努力踐行創新驅動教育,更好地實現學生六大核心素養目標的培養呢?
一、創新教育視野,真正面向全體學生,是發展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三大方面的基本前提和著眼點
長期以來,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抓得扎扎實實的現象司空見慣,唯分數論遍布中華。當前某些學校的教育問題就是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的統一化,抹殺了兒童的自我體驗,這其實是一種不尊重生命主體的表現。這些弊端給一些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表現為感覺鈍化、疾病增多、人格扭曲、能力不強……所以我們的教育視野就要從唯分數論、唯精英論移開,真正地從教育對象、 教育行為、 教育資源、 教育評價、教育結果等方面來追求公平公正。而此次提出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也正是著眼于人的因素來研究、引導中國每一個學生成長發展的正確方向與價值觀。核心素養中的三大方面,無論是文化基礎、自主發展還是社會參與,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從中找到自己的發力點和閃光點。因此,面向全體學生,普灑教育陽光,是發展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三大方面的基本前提和著眼點。
二、創新教育目標,以能力的培養為宗旨對現有的教學內容、任務進行改革創新,面向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是踐行六大核心素養的具體途徑
從教育教學的內容方面來看,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受教育者創新能力的發展。為什么這么說呢?根據人們對創新能力的研究,人的創新能力主要包括:創新思維能力、非智力因素、創新實踐能力這三個部分,而當代中國的教育在這三個方面都存在著較多的不足。
首先,創新和智慧密不可分,智慧的核心是創新思維能力。中國的教育雖然重視智育,但有很多人錯誤地把智育的重點放在知識的傳授上。雖然有一些人認識到思維能力對智育的重要性,但我們的中考、高考卻把學生帶入了機械背誦和題海戰術式的誤區中,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扼殺了。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曾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了一個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
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學術負責人蔡言厚帶領課題組于 2009年發表了最新的《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這份調查報告給高考狀元的崇拜者們狠狠地潑了一瓢冷水——1977年至2008年32年間的高考狀元,幾乎沒有一個成為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成績遠遠低于社會預期。人們無不疑問:高考狀元為何沒成頂尖人才?( 2009年7月的《環球人物》)
其次,由于中國的教育是以升學為主的應試教育,因此在非智力因素的優化方面、在實踐能力培養等對創新能力有重要影響的這兩個因素方面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不足的,也是有嚴重缺陷的。創新思維能力、非智力因素和實踐能力恰恰是創新能力的三個最重要的要素,而我們的教育在這三個方面做的都還很不夠。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中國的教育為什么不能培養出杰出的創新型人才以及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錢學森之問。
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我們的教育要在學生的以創新思維能力為核心的智力因素的培養方面、在非智力因素的優化方面、在實踐能力培養等三個重要方面進行有成效的培養、優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全面性、社會性、持續性的發展,也才能培養出我們所需要的真正具備六大核心素養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