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霞?徐瑩
〔關鍵詞〕拒絕上學行為;分析反思;中學生
當前,學生拒絕上學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國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拒絕上學行為將在一段時間內影響5%~28%的兒童。據陳玉霞等人的調查,廣州市中小學生拒絕上學行為的檢出率為22.5%,處于較高水平。拒絕上學行為給學生本人、家庭、社會帶來較大負面影響,在國外受到高度重視,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研究,形成了完善的預防和干預體系。
在我國,拒絕上學行為尚未受到足夠重視,對其的預防和干預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導致拒絕上學兒童及家庭不能得到及時幫助,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時間,加大了后期干預的難度。兒童離開學校的時間越長,重返學校就越困難。
本研究通過真實記錄兩個中學生拒絕上學行為的發展過程,從老師和家長對拒絕上學行為的認知、社會支持、學校處理方式、學生在家生活狀況等方面進行分析和反思。希望相關人員了解拒絕上學學生及家庭面臨的困境,為拒絕上學學生提供所需要的幫助。同時,希望引起相關部門對學生拒絕上學問題的重視,逐步建立起我國學生拒絕上學行為的預防和干預體系。
一、案例一:欣欣
(一)背景介紹
欣欣,女,13歲,初二學生。初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前,開始出現拒絕上學行為,最終完全不去上學,目前已待在家中兩個多月。
父母是內地人,來廣州多年。父親從事對外貿易生意,經濟條件好,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欣欣有一個上高中的姐姐,一個上幼兒園的弟弟,全家租住在廣州城區一個中高檔社區。
欣欣在小學二年級從老家轉到廣州市區的一所普通公立學校。小學畢業后,升到目前在讀的普通中學。該中學位于市中心,學校規模比較小,實行小班教學。因為公立學校是首先滿足有戶籍學生的要求,沒有戶籍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要上公立學校不是很容易,因此父母和欣欣對于能上這所公辦中學是比較滿意的。
欣欣從小學到初中成績都比較好。初中的最好成績是初一下學期期末考試,在年級排名前十。她喜歡歷史、地理、生物,不喜歡數學、物理。
(二)發展過程
升入初二后,欣欣經常向父母抱怨壓力大,作業多,比較抗拒做作業,每天拖到很晚才能完成。她對自己的學習狀態也不太滿意,“不太懂學習方法,學得很累。記憶力不好,容易忘記學過的知識。”
期中考試前一天晚上,“想到明天要數學考試了,覺得自己沒復習好,擔心考不好,就不想去了?!备赣H向班主任請了假,理由是咽喉炎。因為前段時間,欣欣感冒沒有完全恢復,總覺得喉嚨有異物,不舒服,老想咳嗽。欣欣缺席數學的期中考試,在家休息了一天,她說自己當天沒做什么,靜不下心來,總是惦記著數學考試。
第二天,欣欣感覺好些,覺得可以上學了。去了一天后,又不去了?!翱偸怯X得自己跟不上,壓力大,很累。”之后,欣欣去過學校一兩次,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里。父親對欣欣的態度比較寬容,他認為既然在學校學習壓力大、緊張,就先讓她在家里待一段時間。母親忙于照顧欣欣的弟弟和家人的飲食起居,對欣欣不上學沒有多大的異議。
期間,班主任聯系過欣欣父親,希望他能帶孩子到心理門診看醫生。父親帶她去看過中醫。欣欣在家待了一兩個月后,完全不去學校了。班主任打電話通知她父親,因為孩子已經有一段時間沒去上學了,按照學校規定要辦理停學手續。對此,欣欣父親覺得不能理解,但也按規定辦理了停學手續,希望能等到欣欣情況好轉時再回校讀書。
二、案例二:嘉偉
(一)背景介紹
嘉偉,15歲,初二學生。初二上學期開學三個星期,被老師批評后,開始不去學校。目前已經在家待了三個月。
嘉偉父母皆為本地人。父親年紀較大,五十多歲,長期患病在家,吃低保。母親四十歲,中專畢業,沒有正式工作,在一個小公司做會計,收入不高。由于父親身體有病,家里的一切事務全靠母親打理。父親有一個姐姐,年紀很大,經濟狀況也不是很好,跟嘉偉家往來較少。母親有個弟弟,條件一般,住在郊區,離嘉偉家比較遠。
嘉偉從小成績不好。由于母親很溺愛,造成嘉偉脾氣大,稍不如意,就倒在地上打滾。母親很怕他發脾氣,孩子的要求幾乎都會想辦法滿足。嘉偉雖在家里蠻橫不講理,到了學校卻膽小怕事。
(二)發展過程
嘉偉從小成績就不好。小學一二年級,基本能正常上學。到了三年級,由于功課加重,作業多,有時沒法完成,害怕被老師批評,不想上學。遇到這種情況,母親只好買玩具哄,到后來養成習慣,每天都要買了玩具才能去上學。期間,母親找到老師,提出孩子上學方面的困難,希望老師對他的要求放寬些。老師降低了對嘉偉的要求。到五、六年級時,親戚朋友都勸說嘉偉媽媽,孩子大了,不能再寵了。于是,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嘉偉媽媽會求助于舅舅。當時嘉偉舅舅未婚,住在附近,有較多時間管理嘉偉,他也比較聽舅舅的話,學習也稍微認真些。初一時,舅舅一家搬到較遠的郊區,兩家往來減少。嘉偉初一有兩天沒去上學,沒有特別的理由。
到初二時,新來了一位數學老師,兼任班主任,對學生要求較嚴格。開學第三個星期時,嘉偉沒及時將老師布置的作業交上去,受到嚴厲批評。嘉偉第二天就沒去學校,也不準母親向老師請假說明。后來班主任發現嘉偉沒上學,與其母聯系,并安排兩個住在嘉偉家附近的同學去探望嘉偉,做動員工作,鼓勵他去上學。第一次,嘉偉還愿意見他們;到后來,嘉偉不開門,也不許母親開門。多次之后,同學們也都不來了。老師打電話給嘉偉媽媽,希望她帶孩子到大醫院看心理醫生。嘉偉媽媽帶孩子去看過幾次心理門診。因為嘉偉不樂意,加上家庭經濟不充裕,沒有堅持下去。
嘉偉不上學約一個月后,班主任打電話跟嘉偉母親溝通,希望她能到醫院開證明,為嘉偉辦理休學手續。嘉偉媽媽于是按學校要求辦理了休學手續。
三、分析和反思
(一)相關人員對拒絕上學行為的認知存在偏差
首先,家長和老師不能夠識別拒絕上學行為的初期表現。欣欣升到初二時,常常向父親抱怨“作業多,覺得自己都快應付不過來了”。嘉偉在換新老師之后,也是非常的懼怕。這些拒絕上學行為的初期表現,并沒有引起家長和老師們的注意。欣欣的爸爸說:“以為她說說而已,我沒當真?!奔蝹サ膵寢屨f:“他在學校一直很膽小,所以我沒想那么多。”
老師們對學生拒絕上學行為的早期表現也是基本不了解。嘉偉的老師說:“不是很了解嘉偉,印象里他不愛說話,膽子比較小?!睂τ诩蝹ヒ驗樽约旱呐u而不上學,覺得很意外。欣欣的老師也覺得她沒來上學,很突然。兒童的拒絕上學行為是一個由輕到重的逐步發展過程,有時會經歷幾年的時間(如嘉偉,小學時就不想上學)。如果老師和家長具備相關知識,盡早發現孩子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或許能夠避免拒絕上學行為的進一步發展。比如,嘉偉小學時不想上學,媽媽通過跟老師溝通,在作業方面對嘉偉放寬要求,孩子上學的壓力減小,所以能夠堅持上學。
其次,相關人員不了解拒絕上學行為的危害。欣欣爸爸覺得“沒啥的,大不了不上學吧”。嘉偉媽媽表示“很擔心害怕”,但是也不知道以后會(發展成)怎樣。老師們都認為“不上學不行,影響學習成績。”總之,家長和老師對拒絕上學行為給孩子帶來的損害認識不清楚。他們更多關注拒絕上學行為對學生學習的影響,而沒有意識到對學生正常社會功能的損害。
再次,不能全面認識學生不上學的原因。嘉偉的老師認為“就是母親太寵他了,造成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并不認為嘉偉不去上學跟自己批評了他有關系,“因為我對每個學生都這樣,其他學生都能來,為什么他不能來?!毙佬赖睦蠋焺t覺得“是她個性的原因,她太容易緊張了”。嘉偉的媽媽私下認為“如果老師不是那么兇,嘉偉是可以去上學的。他就是擔心去了要被老師批評”。欣欣的爸爸覺得女兒不上學是因為學習壓力大。老師傾向于將孩子不上學的原因歸結于家長和學生,家長們則覺得是學校或老師的問題。
由于當今社會環境的進一步復雜化,單一的個體或家庭的原因已經不能夠解釋學生的拒絕上學行為。發達國家對拒絕上學行為的研究已經進入了綜合模式階段。綜合模式理論認為,拒絕上學行為是社會環境、文化、教育體制等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其解決方式也應該是綜合的。而目前,我國還處于拒絕上學行為的疾病模式階段,拒絕上學行為被認為是學生個體或家庭的問題,主要進行單一的心理或藥物的治療。由于忽略了相關社會因素的影響,其結果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社會支持不足
兩個家庭在尋求有效的社會支持方面都顯得很無力。欣欣家是外來務工人員,親戚們基本在老家。父親生意上的朋友比較多。在遇到孩子不上學的問題時,欣欣父親的反應首先是“打電話問我的朋友們,我有些朋友讀書多,見多識廣,他們會給我建議”。嘉偉雖是廣州本地人,但是家里親戚朋友很少,來往也很少。孩子不去上學,嘉偉媽媽一籌莫展、滿面愁容,“我也沒啥辦法,只能這樣(讓他在家里待著)?!?/p>
對于“想沒想到過尋找相關的社會資源幫助孩子”這個問題,欣欣父親回答:“想過,應該沒有吧?!奔蝹寢屨f:“想啊,但是不知道怎樣尋找。”兩個家庭都意識到孩子需要幫助,但是都沒有積極主動地尋找相應的社會資源,也沒有獲得社會資源的途徑。老師們對于相關資源的了解也是有限的,他們不約而同地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看心理門診。除此之外,他們都表示“不了解還有哪些機構可以幫助到他(她)”。
發達國家針對兒童的拒絕上學行為,形成了由政府、學校、市場和民間組織組成的矯正體系。政府福利部門向拒絕上學學生及其家庭提供福利幫助,并指定專業社工或者心理治療人員進行輔導。社區通過舉辦經常性的活動,提供兒童與外界接觸和交流的機會,提高兒童的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促進他們適應學校生活和同伴交往。學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教學調整等增加學校吸引力;同時充分發揮心理輔導老師、校醫等的作用,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服務。政府鼓勵市場和民間公益組織設計有針對性的項目,參與到學生拒絕上學行為的矯正中。通過這樣一個完善的體系,為拒絕上學兒童和家庭提供全面的幫助。而上述兩個個案的發展過程中,沒有得到任何的社會支持。學生本人和家庭基本處于孤立無援、獨立掙扎的境地,這也是當前我國拒絕上學學生及家庭的真實狀況。
在我國現有的機構設置中,工委、團委、心理援助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可以為學生提供服務。但是這些機構主管部門不同,各自為政,相互之間較少溝通合作;再加上人員配置不足,現有工作人員專業程度差等,使得它們并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何整合現有資源,配備專業工作人員,形成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從而為拒絕上學學生提供相應幫助,是政府和教育部門面對的重要課題。
(三)學校不夠重視
兩個學生不上學后,只有班主任通過電話跟家長溝通過,學校沒有其他領導或相關人員跟兩個家庭聯系過。關于班主任跟家長溝通的內容,欣欣爸爸和嘉偉媽媽都反映“主要是叫她(他)回去上學”。兩個孩子在不上學一段時間后,分別接到學校班主任電話,要求家長到校辦理相關手續。
在日本實行義務教育的初期,學生拒絕上學現象非常嚴重。日本學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在教師方面,改善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絕對禁止體罰學生,將學校營造為安心愉快的學習場所。對有拒絕上學行為的學生,要求老師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為他們提供體貼細心的人文關懷。同時,學校充分發揮保健室、相談室的作用。對拒絕上學行為初期或恢復期的兒童,由于他們進入教室進行正常的學習有困難,學校將安排他們在保健室學習作為過渡,一直到他們能順利上學。相談室是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得到幫助的地方,有專門的老師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預防問題的出現或惡化。學校通過上述措施,再加上政府和社會機構的積極支持和介入,逐漸控制并降低了學生拒絕上學行為的發生率。
在上述兩個學生拒絕上學行為的發展過程中,學校領導和相關人員是缺席的。據了解,欣欣的學校規模較小,沒有配備專門的校醫,返聘了一個退休醫生做校醫,有兼職的心理老師;嘉偉的學校有專門的校醫和兼職心理老師。從兩個學校的專業人員配備來看,政府對學生的健康很重視,投入也很大。然而,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人浮于事的情況。兩個學校的心理老師都主要從事其他學科的教學,教學任務繁重,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承擔學生的心理服務工作。
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小家庭(包括撫養孩子的父母和祖父母)、大家庭(包括學校老師、朋友等)和第三家庭(包括政府、社區以及其他機構組織)三種家庭的協調作用。欣欣和嘉偉的三種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特別是大家庭和第三家庭基本處于缺失狀態。只有三種家庭通力合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拒絕上學問題。
(四)學生在家生活缺乏有效監管
欣欣每天睡到很晚,原因是“睡得不好,好像沒睡著,總想睡”。母親在家,可以照顧欣欣的飲食。欣欣多數時間待在家里,基本上什么都不做,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偶爾會跟著母親上超市購物。嘉偉的媽媽要工作,早上為嘉偉做好早餐和午餐,然后上班。嘉偉白天睡覺,晚上看電視、玩游戲到很晚,過著晝夜顛倒的生活。白天害怕出門,怕被人知道自己不上學。等到晚上,學校放學以后才出門買需要的東西。有個小學同學住在樓下,剛開始,嘉偉還在晚上去他家玩玩,后來也不去了,說是“沒意思”。
對于不上學在家的心情,欣欣是挺著急的,每天都想著學校的事情,心里面很慌。嘉偉拒絕回答這個問題。嘉偉媽媽說:“他表面上挺不在乎上學的,其實內心很想去,但是又不敢去。”由于每天待在家里,覺得很煩悶,他時不時會砸東西發泄一下,常常為一些小事跟媽媽發很大脾氣。
對于孩子的未來,兩個家庭都覺得很茫然。嘉偉媽媽覺得壓力非常大,同時也感覺很無力,“不知道,真是不敢去想?!毙佬栏赣H認為“最好能回去上學,不能回去我也沒辦法,只能算了”。
與同齡的同學或朋友的交往,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兩個孩子離開學校后,缺少跟外界社會的接觸和溝通,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在家里待了兩至三個月后,他們分別出現了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問題。如果這種狀況不能得到及時改善,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國外研究證明,拒絕上學行為會給成長中的兒童帶來一系列短期和長期的危害。短期危害包括學生壓力顯著增大、社會疏離、犯罪危險增加、家庭沖突增多、家庭日常功能的破壞、潛在的兒童虐待、家庭經濟支出增加等。長期危害表現為:由于升學機會減少而帶來的成年期的經濟困難、職業和婚姻問題、犯罪問題、社會心理功能減低、焦慮和抑郁狀態等。鑒于拒絕上學行為的上述危害,發達國家高度重視學生的拒絕上學行為問題,出臺了很多與拒絕上學行為相關的法案;建立了完善的學校報告制度,要求學校定期報告拒絕上學學生人數、比例、狀態等;建立了由政府、學校、市場、民間公益組織形成的矯正體系。
在我國,由于多種原因,學生的拒絕上學行為往往被生病、轉學、出國等所掩蓋,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希望本文對兩個中學生拒絕上學行為發展過程的分析和反思,能引發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拒絕上學學生這個群體及其家庭的生存現狀的關注,從而制定相應措施,預防和干預學生的拒絕上學行為。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廣州市中小學生拒絕上學行為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編號:120143204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1.廣東省廣州市中小學衛生健康促進中心,廣州,510180;2.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廣州,510370)
編輯/于 洪 終校/杜文姬 高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