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智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0093-01
高一作為初高中的一個銜接點,寫作課該上什么內容?對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初中作文是以記敘文寫作為主,高考作文盡管文體不限,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逐漸增強,議論文寫作教學自然成為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但讓高一新生直接學議論文寫作未免有點兒早。
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希望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于是我選擇記敘文寫作中的細節描寫這塊內容作為教學內容,希望學生能更加靈活地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讓他們知道寫作不是為了湊字數,而是怎樣有效運用細節描寫刻畫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不僅讓讀者看到他的形,而且要看到他的“神”,一個有著豐富內心世界的人。讓讀者在文中能通過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感知人物的喜怒哀樂,性格脾氣。有了這樣的考慮,我本堂課的教學內容生成了,我要上的課是“細節,讓你的文章更動人”。
我是這樣設計這堂課的,先明確什么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有哪些具體方法,細節描寫有什么作用,然后學以致用,用這種手法寫一則語段。
怎樣的描寫是細節描寫,學生自然是知道的,選一個學生較熟悉又經典的語段作為引子喚醒學生的記憶。《背影》是初中教材內容,我選擇父親蹣跚穿過鐵道買桔子這個動作描寫,并且提供了朱老先生原先對父親動作的描繪“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艱難地穿過鐵道”的一句簡短的話,比較兩個,哪個語段更精彩?設計這個問題的意圖是引出“細節描寫”這個概念。趁機也明確細節描寫的概念,就是把細小的環節或情節,如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話等,通過準確、生動、細致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第二步,重溫經典。緊承前面的概念找了兩個關于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的語段,語言描寫是孔乙己給孩子分茴香豆這個情節,心理描寫是弗朗西斯逃課回校時得知從此不能學法語的心情,用這兩個語段是想得出一個方法,對人物的動作、心理、語言的描寫,能使人物更形象。
第三個經典語段是《社戲》中大家伙一起劃船去看戲時看到的鄉村夜晚的景色。這個語段的鑒賞是為了說明添加景物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這樣的方法指導之后,我給學生一句話要求用剛才所學的兩種方法擴寫。
按照這樣的教學設計試上之后,發現問題出來了。第一,我自定的標題是“細節讓文章更動人”,但是本堂課是圍繞人物描寫讓文章更動人,太大了點。其次,景物描寫分兩種,即純景物描寫和用來烘托人物的景物描寫,從我本堂課的教學任務來看,需要的是為寫人服務的寫景,這樣看來,《社戲》這個語段不太合適了,魯迅先生寫故鄉寧靜的夜景為了表現對故鄉的懷念。第三,語段鑒賞分析不到位,這樣的描寫對塑造人物的分析作用分析不透徹。
于是我對一稿進行了修改,鑒于整堂課的設計是圍繞“塑造人物形象”,用的方法是“細節描寫”,我把作文課標題改為“細節,讓人物形象更飽滿”,這樣的標題讓本堂課的教學內容一目了然。
在朱老父親穿過鐵道買桔子的兩段文字比較之后,把問題更加明確“父親穿過鐵道的艱難是通過什么表現出來的?”,這個問題指向性更加明確,不像原來那么大而空,希望通過這個話題直接切入“細節描寫”。圍繞“艱難”二字,分析作用,父親越是艱難,對兒子的體貼疼愛就表現得越明顯。
在第二個環節的方法指導中,保留了前面兩個語段,而把景物描寫的語段換成了《荷塘月色》中荷塘四周的景物描寫,做這樣的調解是考慮到本堂課的人物是塑造人物形象,要選擇一個烘托人物形象的景物描寫。寧靜的荷塘夜景是用來烘托主人公內心的不平靜。
同時我對課堂寫作練習做了重新安排,原先是兩種方法之后安排擴寫一句話。二稿中,在每一種方法之后都實戰演練。在講了人物細節描寫之后,要求用此方法擴寫一句話(那是一個寒冷的夜晚,下著雨,爸爸來學校接我。一路上,冒著風雨,爸爸盡力照顧著我。)學生寫好之后,展示習作,并且說說表現父親怎樣的特點,又是怎樣體現的?這樣提問是為了強化學生的這種意識,知道自己在寫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在講了景物烘托人物的方法之后,讓學生在原來的習作基礎上,做第二次擴寫。兩次習作分開,又合二為一。一次方法指導之后對應一次實戰演練,任務更加明確。課后為了進一步鞏固技能,綜合運用兩種方法擴寫一句話。
做了這樣的改變之后,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每一個環節的聯系更加緊密,先有方法指導再操作練習,學生對人物描寫的方法由感性到理性,讓這種方法能更好的為我們所用,讓我們心中的人活現在紙上,這樣的小技能幫我們塑造了每個人心中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