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祁首冰
2016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2016 Global Top Ten Space News and China's Top Ten Space News Announced
本刊記者 祁首冰毛凌野
2017年1月6日,由《國際太空》、《衛星應用》雜志和“中國載人航天”官方微信聯合發起組織的2016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本次評選通過“國際太空”官方微信進行了公眾投票,并組織了王希季、戚發軔、葉培建、范本堯等院士及其他數十位著名航天專家投票。綜合參考公眾和院士、專家投票結果,最終確定了入選的十大航天新聞。
“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中國天宮-2和神舟-11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和“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5首飛大捷”成為2016年的熱點,同時入選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按時間順序排列)
1 美俄航天員創造在“國際空間站”連續飛行時間新紀錄
3月2日,俄羅斯聯盟TMA-18M飛船從“國際空間站”安全返回地球。美國航天員斯科特·科爾年柯成功執行了為期340天的“國際空間站”任務,創造了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連續飛行時間的新紀錄。
2 美國首次成功在海上平臺回收第一級火箭
4月8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火箭第一級在與第二級分離后,在海上平臺成功著陸。這是在經歷4次嘗試失敗后,該公司首次實現在海上平臺回收第一級火箭,截至2016年底,該公司又成功回收了第一級火箭3次,為日后可重復運載火箭研制奠定了堅實基礎。(編者注:2017年1月又成功回收1次。)
3 世界首個充氣式太空艙在“國際空間站”成功展開
4月8日,“畢格羅充氣式試驗艙”(BEAM)搭載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貨運飛船發射升空。該充氣艙于5月29日在“國際空間站”完全展開,并充分膨脹,體積增加了4倍。這是世界首個在“國際空間站”成功展開的充氣式太空艙,對未來降低空間站成本、在地外星球建造基地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 美國“朱諾”探測器成功進入木星軌道
7月4日,美國“朱諾”木星探測器歷經近5年的飛行,成功進入木星軌道,成為繼“伽利略”之后第二個環繞木星的探測器。“朱諾”于2011年8月5日發射,目標是研究木星的起源與演變,是目前唯一僅使用太陽能電池翼作為能源的外太陽系探測器。
5 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北京時間8月16日,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該項目的主要目標是借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時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
6 歐洲“羅塞塔”彗星探測器獲得重要科學發現
9月30日,歐洲“羅塞塔”彗星探測器按計劃撞向楚留莫夫-格拉西門彗星,結束了長達12年的任務。“羅塞塔”于2004年3月發射,2014年8月進入彗星軌道,實現了彗星的首次環繞飛行并于同年11月12日成功向彗星彗核釋放“菲萊”著陸器。任務期間,“羅塞塔”軌道器獲得了大量重要科學發現。2016年5月,歐洲航天局(ESA)宣布“羅塞塔”軌道器發現彗星上存在地球生命構成的必需物質—氨基酸甘氨酸和磷。
7 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5首飛大捷
北京時間11月3日,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5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執行首飛任務,成功將載荷送入預定軌道。長征-5成功首飛實現了中國液體運載火箭直徑從3.35m到5m的跨越,其近地軌道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分別達到25噸級和14噸級,大幅提升了中國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與目前國外主流運載火箭的水平持平,成為中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的重要標志,也標志著中國從此步入了擁有大型運載火箭國家的行列。
8 中國天宮-2和神舟-11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9月15日和10月17日,中國天宮-2空間實驗室和神舟-11載人飛船先后成功發射。10月19日,神舟-11與天宮-2成功實現交會對接,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入駐“天宮”。在組合體運行期間,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11月18日,神舟-11飛船返回艙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航天員出艙后狀態良好,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突破了航天員中期駐留、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一系列重要技術,標志著中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取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成果,為未來的中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和航天員長期駐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9 美國成功發射首顆新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
11月19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地球靜止環境業務衛星-R(GOES-R)發射入軌,拉開了美國第三代“地球靜止環境業務衛星”發射部署的大幕。新一代“地球靜止環境業務衛星”對地觀測分辨率最高達500m,全盤成像時間提高到5~15min,性能指標較上一代大幅提升,使美國在地球環境業務數據獲取能力方面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10 歐洲“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投入初始運行
12月15日,歐盟與歐洲航天局正式宣布“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投入初始運行。當前,“伽利略”系統在軌衛星18顆,可提供導航、定位、授時服務,以及搜救服務。11月17日發射的4顆衛星將于2017年春季投入運行,提升系統服務性能。按照計劃,“伽利略”系統將于2020年全面運行。
(按時間順序排列)
1 中國火星探測計劃正式立項
1月11日,中國政府正式批復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于2020年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步實現“繞、落、巡”工程目標,對火星進行環繞探測、著陸探測和巡視探測,對火星的土壤環境、大氣等展開研究。此外,探月工程中的嫦娥-4任務也于同月全面啟動,將于2018年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
2 首個“中國航天日”設立
3月8日,中國國務院批復同意:自2016年起,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2016年恰逢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首個中國航天日圍繞“中國夢航天夢”主題開展了系列宣傳與科普活動,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設立“中國航天日”旨在激勵航天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譜寫中國航天事業新篇章,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旨在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3 首顆天通-1衛星成功發射,中國衛星移動通信邁入“手機時代”
8月6日,中國首顆天通-1移動通信衛星發射升空,這是中國自主研制的大容量地球同步軌道移動通信衛星系統的首發星,也是中國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與地面移動通信系統共同構成移動通信網絡,為中國國土及周邊海域的各類手持和小型移動終端提供話音和數據通信覆蓋。該衛星的發射填補了中國在衛星移動通信領域的空白,使中國衛星移動通信邁入“手機時代”。
4 中國首顆米級分辨率雷達衛星高分-3成功發射
8月10日,高分-3衛星升空,這是中國“高分”專項的首顆合成孔徑雷達(SAR)成像衛星,也是中國首顆分辨率達1m的C頻段多極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高分-3能夠全天候和全天時實現全球海洋和陸地信息的監視監測,可服務海洋、減災、水利及氣象等多個行業及業務部門。衛星具備12種成像模式,除了傳統的條帶成像和掃描成像模式外,還包括面向海洋應用的波成像和全球觀測成像模式,是世界上成像模式最多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5 中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6 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5首飛大捷
7 中國在軌驗證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等多項先進技術
11月3日,載有中國自主研制的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的實踐-17衛星由長征-5火箭發射,世界上第一套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進行了在軌飛行驗證。
此前的6月25日,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等多個先進試驗載荷搭載長征-7火箭升空,開展在軌驗證。其中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首次在軌驗證了飛船返回艙新氣動外形設計、重復使用設計和新材料等新技術和新產品,為后續新型載人飛船的論證設計和關鍵技術攻關奠定了重要基礎;天源-1在軌加注試驗裝置驗證了太空加注燃料技術;遨龍-1開展了中國在空間碎片主動清除領域的首次在軌驗證。
8 世界首顆“脈沖星試驗衛星”順利升空
11月10日,中國“脈沖星試驗衛星”發射升空,其主要任務是開展脈沖星的空間探測及脈沖星導航技術體制的試驗驗證。它是世界首顆開展脈沖星X射線在軌探測的衛星,用于驗證星載脈沖星探測器性能指標和空間環境適應性,積累在軌實測脈沖星數據,嘗試驗證脈沖星導航技術體制的可行性,為脈沖星探測及技術體制驗證奠定技術基礎,搶占世界航天前沿技術戰略制高點。
9 中國天宮-2和神舟-11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10 中國成功發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4
12月11日,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云-4的首發星成功發射。該衛星采用大型三軸穩定姿態控制平臺,裝載多種有效載荷,最高空間分辨率為500m,全圓盤成像時間分辨率達15min,總體性能達到歐美第三代靜止氣象衛星水平,在紅外大氣探測方面處于領先地位。風云-4衛星實現了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升級換代和技術跨越,將對中國及周邊地區的大氣、云層和空間環境進行高時間分辨率、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的觀測,大幅提高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能力。